词条 | 相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相扑即*角抵。中国古代技艺表演。宋吴自牧《梦梁录·角抵》: “角抵者,相扑之异名也,又谓之争交。”晋王隐《晋书》: “襄城太守责功曹刘子笃曰:‘卿郡人不如,颍川人相扑。’笃曰:‘相扑下技,不足以别两国优劣。’”《角力记》载,蒙万赢在咸通(860—874)中“入相扑朋”。“相扑朋”即相扑队,属唐朝宫廷。蒙万赢为相扑能手,“累累供奉”于懿宗、僖宗、昭宗三朝。据《梦梁录》,宋“朝廷大朝会、圣节、御宴第九盏,例用左右军相扑”。宋代还有妇女相扑。嘉祐间,司马光上书宋仁宗,主张禁止“妇人相扑”,因为“使妇人裸体于前,殆非所以隆礼法示四方也”。据《武林旧事》载,当时民间还出现了社团组织相扑社。明清将相扑列为军事训练项目之一。 相扑一种较力较技的体育活动,亦作争交,类似现代的摔跤,由秦汉时的角抵发展而来。在一段时间里,“相扑”与 “角抵”两词杂用。宋代相扑十分盛行,民间有相扑社,宫廷养有专业相扑手,名 “内等子”,在典礼集会上专门进行相扑表演。南宋临安(今杭州)已有了专业相扑手,并成立了相扑组织,定有规则社条。当时护国寺南高峰露台是有名的“露台争交”之处,相扑高手在这里进行比赛,他们袒露着上身,头发竖直如竿,互相推搏较量,获胜者能够得到优厚的奖品,有的还可做官。《水浒传》七十四回详细描写了梁山泊好汉浪子燕青“东岳争交”的情形。燕青是个相扑高手,最后以一招“鹁鸽旋”把身高力大的对手扑下献台。宋时不仅男子踊跃,女子相扑也有高手,如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等都是出名的女将。其实魏晋时宫廷中就已有女子相扑活动,宫女们戴着首饰(时称“步摇”)推扑,朝夕之间可摔坏千数。宋代女子相扑所穿的竞赛服与男子相近,短袖无领,颈项臂膀都裸露在外,北宋神宗的大臣司马光 (1019—1086年) 曾认为是 “妇人裸戏”而奏请朝廷严加禁止。明清以后相扑渐衰落,而传至日本的相扑却发展起来,成了日本的“国技”,还可以看到我国古代相扑的特色。 相扑日本国技。相传源于4世纪。2人裸体系护裆肚带,在直径4.55米的圈内徒手角力,以使对方两脚外身体任何部分着地或触界外地面为胜,时间不限。分职业与业余比赛,职业的称“大相扑”。力士按比赛成绩由低至高分序之口至横纲10个等级。中国西晋有类似的相扑,清代中叶消失。 相扑日本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中国和日本古代都有相扑,日本体育百科全书记载:“日本的相扑与中国的角抵和拳法有相互关系”。早期的日本相扑比赛在神道教的寺庙中举行,是一种宗教仪式; 后成为宫廷中的一种庆祝仪式。现代相扑,18世纪形成,20世纪初作为日本“国技”广泛开展,成为日本人民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比赛时,相扑运动员裸身,只系腰带和兜裆,在40-60厘米高,727厘米见方,四边斜度为40-50度的七台上进行,中央比赛场地是圆形,直径为455厘米。双方相扑手可相互抓腰带,握抱头颈、躯干、四肢,用脚使绊,拍打对方胸部; 凡能使对方身体任何一部分着地 (除两掌外) 或使对方身体任何部分触及界外地面,即为胜利。但不准抓兜裆、生殖器、头发,不准击双耳和卡咽喉,也不得用反关节等动作。比赛没有时间限制,如双方经长时间角斗疲劳而未分胜负时,裁判可宣布暂停比赛,休息后继续比赛至决出胜负。相扑技术一般为推、摔、捉、拉、闪、按、使绊等70个招式,主要用颈、肩、手、臂、胸、腹、腰、膝、腿、脚等部位,运用各种技术相互进攻。另外,相扑比赛没有体重规定,身体越重越有利,所以相扑手的最大特点是体格肥胖、膀大腰圆,体重一般在300磅以上。 相扑相扑是运动员通过颈、肩、手、臂、胸、腹、腰、膝、腿、脚等部位,灵活运用推、摔、捉、拉、闪、按、躲、绊等各种技术相互进攻,以把对方摔倒或推出界外为胜的一项竞技运动。 相扑见“蒙古族摔跤”。 相扑相扑是运动员通过颈、肩、手,臂、胸、腹、腰,膝、腿、脚等部位,灵活运用推、摔、捉、拉、闪、按、躲、绊等各种技术相互进攻,以把对方摔倒或推出界外为胜的一项竞技运动。 相扑也称“争交、相搏”。古代体育活动。见“相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