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真德秀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真德秀1178—1235

南宋学者。字景元,又字景希,号西山,世称西山先生。建州浦城(今福建安道)人。早年曾从游朱熹弟子詹体仁。庆元五年(1199)中进士。历任起居舍人兼太常少卿、江东转运副使、礼部侍郎、户部尚书、翰林学士等,官至参知政事。卒谥文忠。他于时政多所建言,力主自强以图恢复中原,所至皆有政声。与魏了翁齐名,有“西山鹤山”之称。著有《西山真文忠公文集》、《大学衍义》等。其伦理思想以程朱为宗,并间杂“陆学”。在道德起源问题上,虽然强调理不离气,理在事中,但又承认仁义礼智之理先于事物而存在,是天与之实理。他说:“理者何?仁义礼智是也。人之有是理者,天与之也。”(《西山真文忠公文集》卷32)又认为“人心之大”“与天地同量”,“凡天下至微之心,发生皆从此出”(同上书)。所以,“此即所谓本心,即所谓仁也,便当存之养之,使之不失,则万善皆从此而生”(《宋元学案·西山真氏学案》)。在道德作用问题上,认为“三纲五常”是“扶持宇宙之栋干,奠安生民之柱石”(《西山真文忠公文集》卷4),遵守这些封建道德规范是人们的天职,“人而无此,则冠裳而禽犊矣。国而无此,则中夏而裔夷矣”(同上书)。他还特别重视君德的作用,认为“天既命我以此德,又命我以此位。有此德,方可保此位”(同上书,卷18)。“朝廷者,天下之本;人君者,朝廷之本;而心者,人君之本也”(《大学衍义》卷1)。还讲,“民无常情,唯上所导”(《西山真文忠公文集》卷4),人君若能以身作则,为民立极,则政治清明,民风向化;否则,“人极不立,国将奈何”(同上书)。在道德修养问题上,发挥了朱熹的心性说,主张成己为体,成物为用。认为心之本体湛然虚明,全体是仁,仁即天理,但利欲之私也会使此心昏蔽不明,因而需要通过涵养操存的修养工夫来复明本心。主张在方法上以朱熹的“居敬穷理”为本,强调“穷理”与“养心”相结合。他认为,“穷理”须以心有主宰,无私心杂念为前提,然后才能通过格物致知而使“众理悉备”。若“穷理而不知持敬以养心,则思虑纷纭,精神昏乱,于义理必无所得”(同上书,卷18)。他根据程颐“主一即为敬,一者之谓诚”的思想,还主张采取端庄静一(即持敬)的方法来存养德性。这种修养工夫实际也是一个积善成德的过程。只有“逐一用功,如三省,如问礼,逐些逐小做将去,积累之久”,方可“一旦醒悟”(《宋元学案·西山真氏学案》),达到心与理一的境界。真德秀为嘉定后继承朱熹之学的代表人物。庆元党禁后,他与魏了翁“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共同为程朱理学的复盛起了重要作用。

真德秀

真德秀1178—1235

南宋理学家。字景元,后字景希,学者称西山先生。建州浦城 (今福建安道) 人。庆元(1195—1200)进士,任起居舍人兼太常少卿以及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户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官至参知政事。在学术上尊崇朱熹,与魏了翁齐名,并称 “真魏”。嘉定十五年(1222) 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在湖南宣传、传播理学。作《劝学文》,赞扬湖湘地区理学源流之盛,提出 “窃惟方今学术源流之盛,未有出湖湘之右者” (《西山文集》卷四十)。对宏扬湖湘理学学术传统,起了重要作用。《岳麓书院志》称其“以周、程、朱、张之学劝勉士子,是时讲学虽废,而教化大行。” (卷三) 其哲学思想倡导“德性天与”: “天地赋我以此形,与我以此性……何谓性?仁义礼智信是也。” ( 《西山文集·问格物致知》)并继承朱熹的“穷理持敬” 的修养方法论,以其作为 “正心修身之本”,最终目的,也是要达到 “物欲消尽,纯乎义理” 的道德境界。著作有《西山文集》、《读书记》、《大学衍义》、《四方集论》、《文章正宗》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