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着丝点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着丝点zhaosidian中期染色体的主缢痕区域两条染色单体的外侧表层部位,与纺锤丝相连的蛋白质性结构。着丝点的结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为三层结构,中层厚约15~60毫微米,为无结构的亮区;内层厚15~40毫微米,为颗粒状结构,与着丝粒紧密相连;外层厚30~40毫微米,除连有纺锤丝微管外,还有一些微细的结构。每个着丝点的正面观为圆盘状,直径依物种不同约为0.2~0.8微米,上面连接有4~40条微管,大部分微管与外层相连,少数微管伸入外层以内。三层结构的着丝点多见于动物和少数低等植物。另一种为杯球状结构,染色体朝向纺锤体极的表面有一个杯状凹陷,宽约1.5微米,杯底有一团球形物质,直径约为0.8微米,纺锤体微管与球形物质相连。 着丝点kinetochore染色体主缢痕处与纺锤体微管相连接的一种特殊结构。位于两染色单体着丝粒的外侧。在动物和少数低等植物,着丝点为三层结构,外层为着丝点板,电子密度中等;中层电子密度低、透明;内层电子密度高,为颗粒状结构。纺锤体微管大部分与其外层相连。在高等植物,着丝点为球状或杯状结构,常凹陷入染色体表面,纺锤体微管直接和染色体相连。主要功能是使纺锤体微管插入,并作为微管蛋白的聚合中心,起着微管的组成中心作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