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矛盾之说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67 矛盾之说

战国末名家韩非的学说。《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在《难势》篇中亦有同论,并评论说:“夫以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为名不可两立也。”从人们的思想认识的角度,第一次明确地表述了普通逻辑矛盾律的基本内容。并在《韩非子》中曾两次将上述思想称为“矛盾之说”。他还以此分析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将“尧之明察”与“舜之德化”的尧舜“两誉”和贤势并举认为是“不相容之事,不两立” ( 《五蠹》),定为 “矛盾之说”。韩非的“矛盾之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汉末王符虽不同意韩非将尧舜道德定为“矛盾之说”,认为是犯了“不知类”的错误,但对其理论本身则持肯定态度。东晋名理派孙盛曾用此反驳老子《道德经》中的自相矛盾。嵇康更是对此作了灵活的运用。唐时的刘禹锡、柳宗元的著作中,仍可看到 “矛盾之说” 的运用。

矛盾之说

《韩非子·难一篇》和《难势篇》中通过楚国一个卖矛与盾的人陷入自相矛盾的寓言,得出“夫以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为名不可两立也”结论,以其特殊的形式表述了形式逻辑的矛盾律——两个相互否定的思想(名)不能同时为真(不可两立也)。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