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碘dian

周期表第ⅦA族元素,符号Ⅰ。原子序数为53,原子量为 126.9044,电子组态为2,8,18,18,7,相对密度为4.93,熔点为113.5℃,沸点为184℃。化合物中碘常见的氧化态为-Ⅰ (碘化物),+Ⅴ (碘酸盐),+Ⅶ(高碘酸盐)。碘为紫黑色闪亮晶体,能缓慢升华,气态碘显紫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 碘是继氯之后被发现的第二个卤族元素。1811年法国化学家B.库尔特瓦发现从焙烧海草中提取碳酸钾后,往剩余的母液中加入硫酸加热时有蓝紫色蒸气,冷凝为灿烂的片状结晶,阐明了碘的物理性质。后经H.戴维和J.L.盖吕萨克研究,给予肯定是新元素,J.L.盖吕萨克将它命名为iodine,来源于希腊文ioeides,原意为“紫色的”。碘在地壳中含量为3×10-5%。海水中含少量碘离子I-,1t海水中含50mg,海藻中常含有很多碘,但主要来源于智利硝石,碘以NaIO3,Ca(IO3)2形式存在。碘具有金属的特征,已知有磷酸碘、高氯酸碘、醋酸碘等盐,电解醋酸碘溶液时,碘在阴极上析出,证明碘带正电荷。碘易溶于有机溶剂,在不同极性溶剂内始终为双原子分子,如在四氯化碳、三氯甲烷和乙烷内,溶液颜色为紫色与气态碘相同,若溶于极性较高的溶剂,如水内,则显淡棕色,在乙醇内,溶解较多显棕色。溶液颜色不同,是由于溶剂分子以配位键与碘结合发生溶剂化作用的结果。在非极性溶剂或低极性溶剂内,不发生溶剂化作用,故溶液颜色与碘蒸气相同。碘微溶于水,但很快发生水解,溶液显弱酸性,有碱存在时可促使水解,由于次碘酸盐很不稳定,又歧化分解为碘酸盐和碘化物。在水溶液中,碘的氧化性比氯和溴弱得多,只有强还原剂氢硫酸和硫代硫酸钠才能将它还原成碘离子:

I2+H2S=S+2HI
I2+2S2O2-3=S4O2-6+2I-

后一反应在分析化学中可用来定量碘,是碘量法的基础。在水溶液中,氯能将碘氧化为碘酸,在碱性溶液中,过量氯可将碘氧化为高碘酸盐。浓硝酸也能将碘氧化成碘酸。除贵金属外,碘可与所有金属化合成碘化物,与非金属化合成共价型碘化物,与其他卤素作用,生成卤素互化物,如溴化碘、氯化碘、氟化碘等。碘离子为强还原剂,易给出一个电子。碘离子无色,但空气中的氧能将碘离子氧化成游离的碘,而使碘化物溶液略带棕色。单质碘遇淀粉生成蓝色物质,这是定性鉴定碘的特效方法,蓝色是淀粉与碘形成的配合物所致,其中 (I3—I2) 长链阴离子外部围绕直链淀粉螺旋形物。自然界存在的唯一碘同位素就是稳定的碘-127,其放射性同位素是碘-131,医学上用它治疗甲状线癌,还可用来标记许多化合物,供诊断体内或体外疾病用。碘又是很好的消毒剂、防腐剂,能杀死致病的细菌,并能促进生物组织的痊愈。人缺乏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需吃含碘盐如碘化钠食盐(10万份氯化钠掺进一份碘化钠)。通常用5%~10%的碘溶液擦伤口,也可用少量碘治疗动脉硬化症。碘还可用于制药物、染料、碘酊、碘化物等。碘的工业生产通常是将海藻灰用二氧化锰氧化,或以智利硝石为原料用亚硫酸氢钠还原而得。

微量元素。碘是维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所不可缺少的物质。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主要原料。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在促进人体生长和调节新陈代谢速度方面有重要作用。甲状腺素是由碘分子同甲状腺球蛋白中的酪氨酸组成的。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缺碘,甲状腺细胞的数目就会增多,细胞体积增大,就形成地方性甲状腺肿,使脖子变得粗大,俗称大脖子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生主要与当地土壤、水、食物中碘的含量不足有关。膳食中含碘量与土壤含碘量关系密切。一般高原地区的沙质土壤含碘很少;粘土地区不易透水,含碘量相对丰富。海水中含碘多,沿海地区土壤中含碘量亦高。在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孕母膳食中缺碘,致胎儿缺碘,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胎儿的生长发育受到一系列的障碍,称为地方性克汀病。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可经常食用含碘量较高的食物(见表6.2-20),如海带、哈蜊之类。内陆山区以采用食盐加碘的办法最有效。碘化钾与食盐配合的比例以1:10万较为适宜,即一吨食盐中加碘化钾10克。若每人每日摄入食盐20—25克,则可获碘150—175微克,已能满足机体对碘的需要。

表6.2-20 含碘较高的海产品

食物名称含碘量(微克/公斤)食物名称含碘量/(微克/公斤)
海带(干)
紫菜(干)
发菜(干)
鱼肚(干)
蚶(干)
蛤(干)
240000
18000
11000
480
2400
2400
蛏干
干贝
淡菜
海参(干)
海蜇(干)
龙虾(干)
1900
1200
1200
6000
1320
600

碘dian

微量元素。碘是维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所不可缺少的物质。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主要原料。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在促进人体生长和调节新陈代谢速度方面有重要作用。甲状腺素是由碘分子同甲状腺球蛋白中的酪氨酸组成的。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缺碘,甲状腺细胞的数目就会增多,细胞体积增大,就形成地方性甲状腺肿,使脖子变得粗大,俗称大脖子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生主要与当地土壤、水、食物中碘的含量不足有关。膳食中含碘量与土壤含碘量关系密切。一般高原地区的沙质土壤含碘很少;粘土地区不易透水,含碘量相对丰富。海水中含碘多,沿海地区土壤中含碘量亦高。在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孕妇膳食中缺碘,致胎儿缺碘,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胎儿的生长发育受到一系列的障碍,称为地方性克汀病。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可经常食用含碘量较高的食物 (见表),如海带、蛤蜊之类。内陆山区以采用食盐加碘的办法最有效。碘化钾与食盐配合的比例以1:10万较为适宜,即一吨食盐中加碘化钾10克。若每人每日摄入碘化食盐20~25克,则可获碘150~175微克,已能满足机体对碘的需要。

含碘较高的食物

食物
名称
含碘量
(微克/千克)
食物
名称
含碘量
(微克/千克)
海带(干)240 000蛏干1 900
紫菜(干)1 8000干贝1 200
发菜(干)11 000淡菜1 200
鱼肚(干)480海参(干)6 000
蚶(干)2 400海蜇(干)1 320
蛤(干)2 400龙虾(干)600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7: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