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21 礼

古代伦理思想基本概念之一。泛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为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基础。源于原始习俗,“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杯饮,蒉桴而士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礼记·礼运》)。子产提出把礼作为社会规范,“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的范围广,“夫礼始于冠,本与婚,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礼记》);礼的分类有“五礼”、“六礼”、“九礼”、本(礼的精神和原则)和文(仪节)等;礼的作用,“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孔子及其弟子的礼指周礼、礼节、仪式、谦虚、恭敬、有礼貌和人们的道德规范。“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提出克己复礼的命题,认为礼必包含仁,仁是礼的实质。主张礼有正名、和为贵、绘事后素含义,提倡“君使臣以礼”,“事君尽礼”(《论语·八佾》),齐之以礼,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荀子《修身》:“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在周代作为学校教育的 “六艺”之首。

谥号。君主与大臣之美谥。苏洵《谥法》曰: “奉义顺则曰礼,恭俭庄敬曰礼。”郑樵《通志·谥略》把 “礼”列为上谥。


规定人们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广义的礼还指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礼的中心内容和基本原则是承认社会各阶层人们之间存在着亲疏、尊卑、长幼的差异。这就是 《礼记》 上说的“礼辨异,乐统同”。由于差异的存在,“礼” 就把人与人之间的宗法等级差别规范化、伦理化、制度化。为了使礼付诸实施,自然必须按照礼的要求来规范人,规范人性,而且必须落实到社会、家庭的每一个成员。要使贵贱有等,长幼有差,男女有别,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成为家庭、社会每一成员的行为规范和生活准则。尽管礼的规定繁复多样,但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家庭、社会地位去选择相应的礼仪。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等都有自己特定的行为规范。礼对任何人都适用,并不是管束某些人,放任某些人。《礼记·礼运篇》对各种人的行为加以规范,它要求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有了这些规定,礼就不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具体的行动指南。礼还有许多具体的细则,集中体现在 《周礼》、《仪礼》、《礼记》三部儒家经典著作中。这些细则规定人们在各种场合应该如何行动,如何讲话。对服饰冠冕、坐立姿态、陈设用具、饮食起居等等细节都有具体的规定,礼是人类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在人类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的群体生活中,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而形成的。最初的礼所规范的对象是群体,除了自然的差异——男女老少——之外,没有其他人为的差异。进入阶级社会,社会结构呈现为等级排列,礼的本质也随之发生变化。它规范人类行为的目的,已经不再是为了维护群体的利益,而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礼的起源,与原始人类认为鬼神、祖先能对人类生活进行干预这一宗教观念有关。由于这一观念,无论是自我限制或者自我鼓励,都以神灵为无上的命令。因此,一切仪节也就都与祭祀鬼神、祖先有联系。随着人类对自然与社会各种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入提高,仅以祭祀鬼神、祖先为礼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发展的精神需要和无法调节日益复杂的关系。于是,仪节的范围和内容就从各种神事扩大到人事,形成符合当时社会价值标准的行为程式。

礼Li

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总称。“礼”起源于人类早期的敬神祭祀活动,甲骨文中即有关于礼的记载,中国历史上曾有夏礼、商礼、周礼之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关于“礼”的认识研究已十分活跃,诸子百家都提出了各自关于 “礼”的看法与态度,其中儒家的 “礼”占主导地位。“礼”包含着十分广泛和丰富的内容。“礼”首先是用来规定宗法等级名份的: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记·典礼上》) “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尊让然后少长贵贱不相逾越, 少长贵贱不相逾越, 故乱不生而患不作。”(《管子·五辅》)“礼”曾被当做论证等级制度合理性的工具。《尚书·皋陶谟》: “天秩有礼”。(《礼记·礼器》): “礼也者, 合于天时, 设于地财, 顺于鬼神, 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礼”还是立身为人的重要标准。孔子认为, 只有言行合于 “礼” 的要求, 才能达到“仁” 的道德境界; 孟子把 “礼” 视为践行 “仁”、“义”的具体规则,指出若能完全符合“礼”的要求,就是 “盛德之至”。( 《孟子 ·尽心下》) “礼”也是封建统治者实行专制统治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 ·宪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论语·字路》)由于礼具有以上众多的作用,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及其思想家, 为巩固和维护其私家天下,都十分重视“礼”的建设。他们扩充了 “礼”的范围,建立了庞大繁杂的 “礼”, 内容涉及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宦学事师、班朝治军、莅官行法、供给鬼神、丧葬嫁娶等一切生活领域;并赋予“礼”重要的政治和道德地位。使“礼”完全成为了维护等级秩序和特权统治的工具。

中国古代伦理学范畴。指维护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度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详“哲学”中的“礼”。

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概念。指社会政治、经济、道德制度和行为礼仪规范的总和。源于夏商二朝,完备于周朝。礼最初有二义。一指宗教礼法制度。《尚书·皋陶谟》:“天秩有礼。”《礼记·礼器》:“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二)指社会政治、道德制度,用以确定人的社会等级关系。《左传》僖公22年:“为礼卒于无别,无别不可谓礼。”《管子·五辅》:“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尊让然后少长贵贱不相逾越,少长贵贱不相逾越,故乱不生而患不作。”《礼记·曲礼》:“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春秋时人还分别了礼与仪的区别,认为仪是“礼之文”。赵简子问子大叔“揖让周旋之礼”,对曰:“是仪也,非礼也。”(《左传》昭公25年)《礼记·乐记》将“升降上下,周旋裼袭”的动作,称为“礼之文”;“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的陈设,称为“礼之器”,它们均为“礼之末节”。孔子将礼改造为人的道德行为规范,认为实行礼即为仁。他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其细目就是“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他认为,有修养的人必有礼,“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又提出礼是人的成熟的标志,“不学礼,无以立。”孟子认为礼是人本心固有的,“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主张礼是修饰事亲、从兄的,“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孟子·离娄上》)荀子认为礼的本质是“群分”,“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荀子·王制》)礼是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修身由礼。他说:“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荀子·修身》)礼又是社会关系的普遍准则,认为“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礼岂不至矣哉!立隆以为极。”(《荀子·礼论》)法家以仪、以等级为礼。《管子·心术上》:“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之体谓之礼。”认为礼即“有理”,出于“义”的规定。指出:“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故礼者,谓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喻义之意也。故礼出乎义,义出于理,理因乎宜者也。”(同上)道家反对实行礼制,《老子》38章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庄子认为,礼是人们之间相互伪饰的手段。他说:“礼,相伪也。”“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庄子·知北游》)不主张复礼,而主张去礼。宋儒周敦颐认为礼即理,他说:“礼,理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通书·礼乐》)张载探讨礼与性、礼与理的关系,他说:“礼所以持性,盖本出于性。持性,反本也。凡未成性,须礼以持之,能守礼已不畔道矣。”(《经学理窟·礼乐》);“知理则能制礼,然则礼出于理之后”(《张子语录》下)。晚清康有为认为,“礼因人道而设。”(《礼运注》)其本质是“礼为众设”,“礼之义在养人而已。”礼的观念和典章制度对古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有很大影响,乃至有“礼仪之邦”之称。

儒家思想学说的基本范畴之一。泛指殷周以来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道德规范及具体的礼节仪式等。孔子说:“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又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论语·八佾》)故礼之起始,乃在于夏,夏、商、周三代相传,至孔子时,夏、殷已无可徵言,只有“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故“吾从周。”(同上)周代之礼,相传为周公所制:“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史记·鲁周公世家》)内容为政治、经济制度,各掌邦治、邦教、邦礼、邦政、邦刑及百工之事。相传《士礼》亦始于周公,其中全面规定了周代贵族之冠、婚、丧、祭、饮、射、朝、聘等各项生活礼节。“礼也者,理也。”(《礼记·仲尼燕居》)“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记·乐记》)这些具体规定,就是封建时代不可移易的天理。“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夫礼,所以整民也。”(《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明确要求各个等级的人都要严守当时社会的秩序。礼之大者,乃“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切社会成员都要在“仁义礼智信”五种规范中生活。孔子要求人们“克己复礼”,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从而“天下归仁”;孟子以“礼”为“仁义”之节文,也要“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荀子提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主张隆礼、重法,“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后世儒家亦极重礼,北宋李觏认为:“夫礼,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仁、义、智、信,皆“礼之别名也”。(《直讲先生文集·礼论第一》)南宋朱熹以“礼”为“天理之节文”。(《朱子语类》卷四十二)而近代新文化,特别是“五四”反封建斗争的兴起,被作为封建意识形态及其全部上层建筑之代表的,亦以“封建礼教”而名之。此亦足以表明“礼”在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儒学中的重要地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