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礼帽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81 礼帽

圆顶,周围有宽平帽檐近代的男帽。用料多为呢料、毛毡,亦有用丝葛或草、纱者。

礼帽

清代官帽,俗称“大帽”。其制有二:一为冬天所戴,名叫“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叫“凉帽”。按规定,每年三月,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暖帽的形制,多为圆型,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用皮,也有用缎、呢或布的,视气候变化而定。暖帽中间,装有红色丝条编成的帽纬,俗称“红缨”。帽纬之上,装有顶珠,颜色有红、蓝、白、金等,按官品的高低而定。凉帽之制:形如圆锥,材料用藤、竹、篾席或麦秸,外裹绫罗;颜色大多用白,也有用湖色和黄色的;凉帽的顶上,也装有红缨、顶珠,制同暖帽。以上两种礼帽,都在顶珠之下,装有一支两寸长短的翎管,用以安插翎枝。翎子有花翎、蓝翎之别。蓝翎以鶡羽为之,花翎则用孔雀翎毛做成,俗称“孔雀翎”,其制分成三等,即所谓“一眼”、“二眼”和 “三眼”,其中以 “三眼”为贵,惟宗室中的贝子可戴。

礼帽

俗称“大帽子”。是清代冠帽的一种。清代冠帽分礼帽和便帽。礼帽为正式场合戴用,其有二制: 一为凉帽,夏天戴用; 一为暖帽,冬天戴用。凉帽的制式形如圆椎,无檐,俗称“喇叭式”。一般用竹、藤、麦秸或草编成。初热时,用白色或湖色的绫罗为里,极热时,用黄色纱为里。帽上装有丝制的红色帽缨,顶部装有顶珠,是区别职官品级的重要标志。还有一种特殊的凉帽,是用一种满语称做“得勒苏” 的草编织而成的。这种草生长在东北,清朝给它起名叫 “玉草”。这种用玉草编织的凉帽只有皇帝和有身份的王公大臣才能戴用。据《清史稿·舆服志》记载,皇帝、皇子朝冠“夏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缘石青片金二层,里用红片金或红纱。上缀朱纬,前缀金佛,饰东珠十五。后缀舍林,饰东珠七,顶如冬制”。并规定小拨仁库、外郎、书吏、通事、耆老、兵民、商人,“不许戴得勒苏凉帽”。暖帽的制式多为圆形,周围有一道约二寸宽的帽檐。帽檐为上仰形,顶为缎,中间装有丝制的红色帽缨。帽子的顶部装有顶珠。暖帽多为黑色,依天气的寒冷程度分别以呢、绒、毛皮做成。有三年之丧者,帽檐及顶皆以布为之,上缀黑缨,不用顶带。制作暖帽所用的皮子有贵贱的区别。贵族可用貂皮、獭皮,平民只能用骚鼠或狍皮。如皇帝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黑狐。上缀朱纬。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龙四,饰东珠如其数,上衔大珍珠一”。《清文宗文皇帝实录》中还规定贝勒以上诸臣 “冬月入朝许戴元狐大帽,居家戴尖缨貂帽及貂鼠团帽,春秋入朝,许戴尖缨貂帽。……其黑狐大帽,系御赐者,入朝准戴,平居俱行禁止。即大臣自制者,亦不许戴”。关于凉帽、暖帽的戴用,清朝曾多次作过规定,如顺治九年(1652)定: “凡凉、暖帽上圆月,有官者用红片金,无官者用红素缎。凉帽里及沿边,四品以上用片金,五品以下用红色里,青蓝倭缎治边,无官者用别色里,青蓝缎沿边,不许用片金里,红色里。”凉帽、暖帽的换戴也订有具体时间。据《清会典事例》十二记: “凡寒暖更用冠服,每岌春季用凉朝冠及夹朝衣。秋季用暖朝冠及缘皮朝衣。于三九月内,或初五日,或十五日,或二十五日,酌擬二日,均前一月礼部奏请,得旨通行,各衙门一体遵照。”

礼帽

顶部多为圆锥形或宽形的呢帽,帽沿在面额处向下瘪,而两侧则微微上翘,多为男子使用,近年重又流行起来。

礼帽

一种男式帽子。流行于蒙、藏、朝、汉等许多民族中。形状为圆顶、宽檐,面料以毛呢、棉布居多,颜色有黑、棕、灰等各色。着袍服、一般的短装甚至西服时均可佩戴。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5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