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礼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礼服也称为礼仪服装。多指参加宴会、晚会和出席各类喜庆礼仪活动穿着的服装,或是出访迎宾和参加重要会议时特别穿着的服装。中国古代时已开始有了各种礼服。欧洲各国很早就有了礼服。中国至今对礼服尚无明确的规定,但一般人多以中山装和西装作为男式礼服。女式礼服则 一般以套装、连衣裙或旗袍等整齐、大方、合体,衣料较精致的来作为礼服。 礼服lǐfú在举行重要典礼时或礼节性场合穿着的,合乎礼制规定的衣服。通常包括衣帽鞋袜各部分。狭义的礼服指祭祀时所穿的服装。周代帝王的礼服主要为冕服。各代帝王礼服虽有变化;但大体遵从先秦时上衣下裳的古制,即上体着衣,下体围裳,配以一定的冠、蔽膝、绶带、佩玉、赤舄等,衣裳之上绣画十二章纹。百姓礼服各代亦不相同。先秦时深衣即为庶人之礼服。清代末年至本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青色长袍、黑色马褂,加圆顶礼帽和皮鞋,即为当时平民礼服。《战国策·赵策二》:“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鳀冠秫缝,大吴之国也。礼服不同,其便一也。”《汉书·礼乐志》:“议立明堂,制礼服,以兴太平。”《后汉书·舆服志》:“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故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晋书·乐志下》:“礼服定于典文,义无尽吉。”《明史·舆服志二》:“内命妇冠服,洪武五年定,三品以上花钗、翟衣,四品、五品山松特髻,大衫为礼服。贵人视三品,以皇妃燕居冠及大衫、霞帔为礼服,以珠翠庆云冠,鞠衣、褙子、缘襈袄裙为常服。” 礼服Lifu也称为礼仪服装。多指参加宴会、晚会和出席各类喜庆礼仪活动穿着的服装,或是出访迎宾和参加重要会议时特别穿着的服装。中国古代已开始有了各种礼服。欧洲各国很早就有了礼服。中国至今对礼服尚无明确规定,但一般人多以中山装和西装作为男式礼服,女式礼服则一般以套装、连衣裙或旗袍等整齐、大方、合体及较为精致的面料来做礼服。礼服中常见的有结婚礼服;在结婚典礼上新郎和新娘穿的服装;晨礼服:男子白天的正式礼服,与女子午后礼服同格;午后礼服:主要指女装,这种类型的服装是在午后去参加正式招待会、婚礼、聚会、访问等活动时所穿,为白天社交场合的礼服。 生活服装 礼服lifu民间传统礼仪用服。流行于境内各地。分吉、凶两类,古今有所变化。周代规定以细纺织品为吉服质料,以粗纺织麻为凶服质料。秦汉礼服多尚黑色。唐宋以后民间妇女以青、绿、灰、褐等色为主,喜事用九品命妇冠服,并饰红衣;丧事则以黑、白两色交替使用。清初强行推广满洲服饰,引起了汉族人民的激烈反对。后来为了缓和民族矛盾,采纳了“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倡伎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等建议,允许妇女保留明代服饰,未成年儿童、民间迎神庙会等活动,亦可穿用明式服装。民国时期,妇女婚嫁时仍要坐花轿,穿大红绣花喜裙。上配石青绣花袄或大红绣花袄,头戴凤冠,肩披霞帔。至今民间婚嫁仍以穿红色衣裳为吉祥如意。西式文明结婚者穿婚纱,多见于城区。丧服从宋代及今,均用粗麻白布,夹用黑色。 礼服指在国际社交活动中参加正式典礼或仪式、正式宴会、观看正式演出等场合所应穿着的服饰。传统的礼服有较严格的规定,分晨礼服、小礼服、大礼服等不同规格。在当代国际交往中,服饰要求已趋简化,一般深色西装、民族服装即可视作礼服。参见“外交着装规则” 。 礼服清代满、汉族官服。为上乘之服,穿着场合较多。包括朝冠、朝褂、朝袍、朝裙、朝带、端罩、衮服、补服、龙褂 (皇子所穿)。场合不同,所穿礼服制式有别,凡朝会、祭祀俱穿朝服、补服。筵宴、迎銮及一应嘉礼均穿蟒袍、补服。每月初一、初十或逢五日穿补服,冬季应穿端罩者,以端罩代补服。迎送及谒见上司穿补服,不得穿朝服。应佩挂朝珠者,男佩挂1盘,女佩挂3盘。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