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社会知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社会知觉Shehui zhijue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对个人或群体的知觉。具体说,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对群体、对人际关系、对社会因果关系等的知觉。是一种对社会性刺激物的知觉,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心理现象。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在1947年首先提出来的。它强调知觉的社会决定性,即知觉不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主体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经验等。社会知觉不仅要了解个人或群体的外部特征,还要通过外显的言行推知其内部的状态,如个性特点、行为原因等,以及由一种品质推知另一种品质。因此,积极的思维活动往往要参与到社会知觉中。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觉,社会知觉同样遵循知觉过程的一般规律,并具有知觉的特性:整体性、理解性、选择性。除此之外,社会知觉还具有投射性,或称假定相似性,即人们有一种假定他人与自己相同的强烈倾向。尤其是知道了对方的年龄、民族、国籍和社会经济地位等人口统计特征与自己相同时,更是如此。也就是说,人们会把他们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由于社会知觉的这一特性,使人们在社会知觉中往往发生错误。社会知觉还具有协调性,即由于社会刺激物间会存在相互的内在联系,因此主体对它们的知觉态度往往是相互协调的,并使知觉结果具有一定结构。例如学生对课程的知觉态度往往与对教师的知觉态度紧密相联。能否做出正确的社会知觉,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许多因素影响着这一活动,包括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主观方面,例如知觉者的需要、动机、知识经验、价值观念、个性特点情绪状态以及其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能力都可能成为影响因素。另外,知觉者是否具有某种刻板印象也会影响社会知觉的准确性。客观方面,知觉对象能否提供充分而准确的材料或外显的言行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另外,知觉者与知觉对象的相熟程度以及知觉者是否具有较强烈的自我保护倾向,也会影响社会知觉的准确性。对于教育者来说,对每个学生进行准确的社会知觉是非常重要的,它意味着教育者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背景、能力、性格、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等许多方面有一全面的了解,因材施教,培养合格人才。 社会知觉对社会对象或刺激物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社会性因果知觉和自我知觉等,具有选择性、协调性、投射性等特点。是特定社会动机、态度和行为形成的基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