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禋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禋祀古代对天神的祭祀仪式,即先烧柴生烟,再加牲体、玉帛于柴上焚烧,因烟气上达,以致精诚。《周礼·春官·大宗伯》: “以禋祀祀昊天上帝。”郑玄注:“禋之言烟,周人尚臭,烟气之臭闻者。……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 禋祀祭天仪式中的仪节之一。亦称“尞”或“燎”。禋祀渊源甚早,在殷商时代已有记载,但是卜辞中所载过于简略,故详情不明。周代以后的禋祀,是将祭祀天神的牲体和玉帛置于柴上,燃烧时,烟雾冉冉上升。《周礼·春官·大宗伯》: “以禋祀祀昊天上帝。”《注》: “禋之言烟,……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 古人相信,随着上升的烟雾,他们的虔敬之情亦随之上达于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