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禹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禹碑又名岣嵝碑,俗称禹王碑。位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禹碑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为夏禹迹。南宋嘉定五年(1212),何致游南岳,拓摹后刻于此。明、清均建亭台护之。现石亭为1935年建。2003年维修。碑高1.84米,宽1.4米。碑文九行,共有77字,每字直径0.16米。字形苍古莫辨。末行空4字,有寸楷书 “右帝禹刻” 四字。碑左有 “大观” 二字石刻,清欧阳正焕书。“虞夏遗风” 四字为陈亚新1934年刻。碑右石壁刻《读神禹碑歌》,明嘉靖十九年 (1540) 刘汝楠题,张栻书。由于字形难辨,既似蝌蚪文,又似鸟篆,历代文人多有释述。明代学者杨慎、沈镒释述碑文主要内容是叙述大禹受舜帝之命治水,日夜奔波于三山五岳,疏浚大川河流,治平洪水的功劳。现有学者考证禹碑系后人伪造,为战国时期越文字。武昌黄鹤楼、扬州甘泉书院、绍兴禹陵、西安碑林、云南法华山等十几处镌立禹碑,据传皆由岳麓禹碑模本复制。附近尚有禹迹蹊、拖船埠等禹迹。禹碑北面有蟒蛇洞、 筤谷。 蟒蛇洞又名抱黄洞, 旧为麓山道教胜地。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