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秀才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秀才

未考试做官而又有高才博学之人称秀才。《周书·宣帝纪》: “八曰: 州举高才博学者为秀才,郡举经明行修者为孝廉。”

秀才

本意作为优秀人才之称谓。汉武帝始定为选举科目。东汉光武帝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三国魏州举秀才,郡举孝廉。晋朝沿之,东晋时以学校陵迟,秀才、孝廉一度不策试。通常扬州岁举二人,诸州举一人,或三岁一人,随州大小,并对策问。南北朝略同,时秀才之选最为重要,多以此出任要职,由于州郡中正把持选举,故所举多世家豪族。隋、唐沿用,作为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唐朝试方略策五道。高宗永徽二年(651年)罢。宋朝凡读书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朝亦为荐举之一种,洪武十五年 (1382年)举秀才有数千人之多,被举者多受重用,每任命为地方或中央大吏,在荐举科目中最为重要。明清亦以秀才作为科目中生员之俗称。

秀才

又称“茂才”。意谓优秀人才。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代成为举士科目之一。隋唐科举亦置为科目。宋时泛称科举应举者。明清专指府、州、县学生员。

秀才

本意指优秀人才。汉武帝时始定为选举科目。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三国魏州举秀才,郡举孝廉。晋代沿之。东晋时以学校陵迟,秀才、孝廉一度不策试。通常扬州岁举二人,诸州举一人,或三岁一人,随州大小,并对策问。南北朝略同。时秀才之选最为重要,多以此出任要职,因由州郡国中正把持选举,故所举多世家豪族。隋唐沿用,为举士科目。唐试方略策五道,以文理粗通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为及第。上上第正八品上,上中第正八品下,上下第从八品上,中上第从八品下。高宗永徽二年(651)罢。唐后期,民间又以秀才作为进士之通称。宋凡读书应举者皆称秀才。明亦为荐举之一种。洪武十五年(1382),举秀才有数千人之多。被举者多受重用,每任命为地方或中央大吏,在荐举科目中最为显要。又,明清时作为对科举考试中生员之俗称。

秀才

中国泛指才能优秀的人。始见于 《管子·小区》,汉代时作为选士科目之一,南北朝和唐代很重视,后渐废止,仅作对读书人的统称。宋朝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两代专指通过童生考试,进入地方官学的生员。

秀才

中国泛指才能优秀的人。始见于《管子·小匡篇》,汉代时作为选士科目之一,南北朝和唐代很重视,后渐废止,仅作对读书人的统称。宋朝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两代专指通过童生考试,进入地方官学的生员。

秀才

又称茂才。本是才华优秀者的通称,始见于《管子·小匡篇》。汉代秀才为举试科目之一,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令各州岁各举秀才一人。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始改称茂才。南北朝时最重此科。隋唐时,与明经、进士并立科目。秀才科试方略策五道,以文理粗精分等,后渐废此科,仅作为对一般读书人的泛称。宋代凡应举者都称秀才。明太祖曾采取荐举之法,举秀才数十人,任以知府等官。后秀才即成为明清两代府、州、县学生员的专称。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