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秋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83 秋瑾近代革命家、文学家。文学创作以诗歌见长,风格刚健遒劲,浑雄豪放,不让男子英风,颇为巾帼吐气,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特色。词亦激昂豪放,无脂粉气。为唤起群众,还写过许多通俗作品,如白话文、歌词、弹词等。今人辑有《秋瑾集》。 秋瑾1877-1907Qiu Jin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女革命家。字璿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因祖父曾在福建云霄厅、厦门海防厅任同知,她的童年是在厦门度过的。厦门是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受外国殖民主义势力侵扰最为深重,因而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对“红毛人”的仇恨。由于家长的鼓励,和自己的聪敏、勤奋,很小就能吟诗填词写文章,受到史书上古代英雄事迹的深刻感染,又从师习武,学会骑马击剑,用别号“竞雄”、“鉴湖女侠”明志。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依父母之命嫁给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钧。1902年随捐得户部主事的丈夫进京。次年结识了颇负文名的革新派人物吴芝瑛(系“桐城派”吴汝纶之侄女)。吴的丈夫廉泉,曾开设“开明书局”,家中藏有许多宣传维新的书刊。秋瑾有机会接触新书新报,思想大为开阔。从此决心与不称心的家庭决裂。1904年秋东渡日本留学,加入到留日爱国青年的革命斗争活动中去。1905年春,为了筹措留学经费,返回祖国。不久,结识了蔡元培、徐锡麟,加入光复会。又通过陶成章熟识了不少浙江的会党首领。夏天,在日本校方催促之下再次东渡。加入同盟会,被推选为评议部评议员,兼任浙江支部负责人,成为留日中国学生中传奇式的女杰。1906年秋,因不堪忍受日本对中国留学生的压迫,返回祖国。一方面在吴县浔溪女校任教,传播民主思想,发展同盟会员;另一方面在浙江发动会党,组织义军,筹备武装起义。这年冬天,与徐锡麟、王金发等秘密议商,决定在浙、皖两地举行武装起义。徐锡麟去安庆活动,她返回山阴,担任徐锡麟、陶成章创办的大通学堂督办。对学员加以训练后,组成了一支以会党为骨干的“光复军”。“光复军”原定于1907年7月6日起义,但由于一些州县义军首领擅自行动或泄密,打乱了起义部署。在7月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失败后,清政府探知她是徐锡麟的同党,又是浙江会党的主谋人,迅速派兵到山阴镇压。在紧急关头,大通学堂师生建议提前起义,但她考虑到革命力量太弱,劝阻同志不要硬拼。7月13日,清军包围了大通学堂,经过一场枪战,被俘。面对敌人严刑拷问,坚贞不屈,提笔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表达对起义失败的无限惋惜。1907年7月15日凌晨,在绍兴轩亭口从容就义。年仅29岁。 秋瑾1875—1907Qiu Jin近代革命家、作家。字璇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小官僚家庭。自幼博览群书,10岁能诗词,性情坚强豪爽。1904年留学日本。在日期间参加留日学生革命活动,加入同盟会。1906年在上海筹办《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民主革命。1907年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准备与徐锡麟同时发动皖浙两省起义,失败被捕,从容就义。今存诗词200多首,前期多写个人愁绪,后期以革命思想和英雄品格入诗,表现出“巾帼英雄”的慷慨豪气。语言通俗自由,诗风雄健豪迈。代表作为《宝刀歌》等。另有弹词《精卫石》,自拟身世,写女主人公走上革命道路的经历。遗稿编入《秋瑾集》。 秋瑾1875—1907Qiu Jin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女诗人。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出身在一个封建官宦家庭。 秋瑾1879—1907反清革命烈士。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系封建官宦家庭闺秀,冲破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的束缚,光绪三十年(1904年)赴日本留学。在中国留日学生中组织爱国团体“共爱会”。并与刘道一、龚宝诠等十人组织秘密“十人会”,致力于反清活动。同年冬回国,加入光复会。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又去日本,后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总部评议员兼浙江支部负责人。为抗议日本政府与清政府勾结制定的限制中国留日学生《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光绪三十二年初罢学归国。在上海与易本羲等创办中国公学,安置留日回国学生。同年2月(1906年3月)去浙江湖州南浔镇浔溪女校任教,暑假辞职转赴上海,与陈伯平等建立“锐进学社”,联系敖嘉熊,吕祥熊等策动长江一带会党,又与蒋乐山、张恭等策动浙江会党,作起义准备。同年八月(1906年9月),与人在寓所试制炸药,不慎爆炸,伤手臂。同年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号召妇女抛弃“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封建法权,宣传解放思想。不久,回绍兴,入徐锡麟创办的大通学校,以此为据点,联络金华、诸暨、义乌各地会党首领组织光复军,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成。旋与徐锡麟约定,准备在浙江和安徽两地同时起义。光绪三十三年五月(1907年6月)绍兴会党活动过早暴露目标,徐锡麟于同年五月二十六日(1907年7月26日)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起义失败。清政府发觉皖浙间的联系,派军包围大通学堂,遭捕。被捕后不屈,英勇就义于绍兴轩亭口。著有《秋瑾集》。 秋瑾1879—1907清末著名革命家、文学家。字璿卿,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自幼好书,亦好习武。1895年随父至湖南嫁与湘潭富家子弟王廷钧。反感于王的纨袴习气,很想离开家庭走向社会。1903年随夫到北京,目睹八国联军侵略罪行所带来的深重苦难,她的革命思想愈趋浓厚。1904年夏,毅然赴日留学。在青山实践女校,她创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妇女爱国组织——共爱会。后又创办 《白话报》,发表《敬告中国万万女同胞书》,争取男女平等,提倡女子求学,反对缠足。她先后结识了陶成章、黄兴、鲁迅等爱国人士,又加入了蔡元培组织的光复会。1905年夏,孙中山到日本,秋瑾配合孙中山组织中国同盟会,她被推为浙江分会会长。1906年,秋瑾回国,首先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份妇女报刊《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其次她又致力于武装起义。1907年回绍兴担任大通学堂督办,努力培养革命骨干。她联络了金华、兰溪等地革命力量,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商定分头在安徽、浙江两省起义。7月,徐在刺杀安徽巡抚恩铭时被捕,起义失败。清军包围了大通学堂,秋瑾被捕,1907年7月15日,在绍兴古轩亭口就义,年仅二十八岁。秋瑾这位民主革命时期的女革命家还长于诗词,后人编著其文稿为《秋瑾女侠遗集》,孙中山为书题词为 “巾帼英雄”。 秋瑾1875—1907Qiujin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女诗人。字璿卿,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1875年11月8日(光绪元年十月十一日)生于福建厦门。少学经史诗词,能骑马击剑。1896年因父母之命嫁湖南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钧。1902年随王迁居北京。她目睹民族危机深重,清政府腐败无能,决心以身许国。1904年不顾家庭阻挠,变卖首饰,自费留日。先后入日语讲习所青山实践女校。与陈撷芬等组织“共爱会”,又与刘道一等创“十人会”,研讨反清革命。同年秋,在东京创办《白话报》,鼓吹推翻清政府,倡导男女平等。不久参加“洪门天地会”,被封为“白纸扇”(军师)。1905年4月,入光复会。7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及浙江主盟人。1906年春,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愤然归国,以上海为中心开展革命活动,创办中国公学。1907年1月创办《中国女报》,宣传妇女解放。仅出两期而止。不久至绍兴接办大通学校,任督办。把江浙各地会党成员编为“光、复、汉、族、大、振、国、权”8个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与徐相约,浙、皖同时举义。7月6日,徐在安庆发难,被捕牺牲。有奸人密报徐与秋瑾同谋,7月13日绍兴知府贵福派兵包围大通学堂,她组织同志转移,焚毁名册,从容被捕。深夜提审,她坚贞不屈,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7月15日凌晨于绍兴轩亭口就义。她工诗词,多感怀家国、追求民主之作,激昂慷慨,格调雄健。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将其遗体移葬杭州西湖畔。其诗文辑为《秋瑾集》。 秋瑾1875—1907Qiujin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妇女解放的先驱。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字璿卿,号竟雄, 自称“鉴湖女侠”。1896年嫁湘籍富绅子弟王廷钧。1902年随其赴京。1904年自赴日留学,发起组织反清团体共爱会,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年底回国,加入光复会,次年7月又去日本,入同盟会,任浙江分会主盟人。1906年初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中国女报》,设立锐进学社。1907年任绍兴大通师范学堂督办,联络沪、浙军队与会党,组织光复会,推徐锡麟为首领, 自居协领,准备在皖铭同时举事,是年7月,徐锡麟刺杀恩铭牺牲后,起义暴露,持械抵抗清政府,失败被捕, 15日,在绍兴城中心轩亭口从容就义。著有 《秋瑾集》。 秋瑾1877—1907民主革命烈士。原名闺瑾,小名玉姑,字璿卿,号旦吾,又号竞雄、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904年冲破封建家庭束缚东渡留日,参与创办《白话报》等革命活动。次年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及浙江主盟人。1906年因愤于日本取缔清留学生而回国。次年在上海创刊《中国女报》,宣传男女平等,号召妇女解放。后接任绍兴大通学堂督办,训练革命骨干,组织光复军,并与徐锡麟筹划皖浙两省起义。7月徐安庆起事失败后,清廷围捕大通学堂,被捕。后不为酷刑屈服,7月15日于绍兴轩亭口被害。辑有《秋瑾集》。参见“文学”中的“秋瑾”。 秋瑾近代革命家、作家。善诗歌,所作多抒发爱国之情,激昂慷慨,雄健奔放。亦能词。遗稿编入《秋瑾集》。参见“历史”中的“秋瑾”。 秋瑾1875—1907近代革命家、作家。浙江绍兴人。宇璇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出身于小官僚家庭。庚子事变之后思想剧变,决计献身革命。1904年,赴日留学,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次年先后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任总部评论员和浙江省主盟人。她经常登坛演讲,宣传革命。又学习射击和制造炸弹,为日后武装起义作准备。1906年初回国后,在浙江浔溪女校任教,后到上海筹办《中国女报》,提倡女权。1907年春,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积极联络金华、兰溪等地会党与军学各界组织“光复军”,准备起义。7月13日,在绍兴被捕,15日就义于浙江轩亭口。她以诗词见长,庚子事变前便开始创作,多以五、七言律诗和绝句抒写个人幽怨。庚子事变后,秋瑾的诗、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都有显著变化,以献身革命,争取民族解放与妇女解放为基调,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如《宝剑歌》、《秋风曲》等。她的词作,大致如同其诗,前期多为闺中愁绪之作,后期多写革命壮怀。 秋瑾1879—1907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烈士,妇女解放的先驱。字璿卿 ,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生于福建厦门,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官绅家庭出身。通经史,工诗词,善骑射击剑。1896年嫁湖南湘潭官绅子弟王廷钧。1902年随夫进京,在《宝刀歌》一诗中愤怒谴责列强侵略和清朝的卖国行径。1904年夏,冲破封建家庭束缚,自筹旅费,只身赴日本留学。同年秋,在日本创办《白话报》,号召推翻清政府,提倡男女平权。年底回国,在绍兴由陶成章介绍加入光复会。1905年春又去日本,与孙中山、黄兴结识,遂加入同盟会,任评议员,浙江分会主盟人。1906年初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提倡女权。次年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联络会党,组织光复军,与安庆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皖两省起义。事泄被捕,于当年7月15日慷慨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后葬于杭州西湖。秋瑾是一位壮怀激烈的爱国者。她在信中告诫侄儿:“爱国之心,人不可不有。”面对山河破碎,民族危亡,清廷腐败的现实,在诗中她发出了“茫茫国恨何时雪”的感喟;表现了她“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的献身精神和敢于从事武装斗争,“千金市得宝剑来,公理不恃恃赤铁”的英雄气概。其著作今收《秋瑾集》。秋瑾的伦理思想集中表现在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妇女解放方面。她揭露“三从四德”对妇女的摧残,提出“扫尽胡氛安社稷,由来男女要平权。人权天赋原无别,男女还须一例担”,疾呼“二万万同胞团结于一致,通全国女界声息于朝夕”,“使我女子生机活泼”,“速进于光明大世界”。号召“革命当自家庭始”。还强调妇女要自强自立,指出:“欲脱男子之范围,非自立不可;欲自立,非求学艺不可,非合群不可。”认为经济独立、掌握技术知识、参加社会活动都是妇女解放的必要条件。 秋瑾1875—1907近代著名女革命家。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山阴 (今绍兴)人。早年习经史、诗词。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发起共爱会,创办《白话报》,宣传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权。同年冬回国,参加光复会。1905年夏去日本参加同盟会,任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后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愤而回国。次年在上海参与创办中国公学,发刊《中国女报》,宣传妇女解放。1907年主持绍兴大通学堂,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策划浙皖起义。7月,徐锡麟在安庆仓促起义失败,秋瑾急谋响应,因叛徒告密,于14日被捕,翌日凌晨,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遗著编为《秋瑾集》。 秋瑾1877~1907近代女革命家,诗人。原名闺瑾,字璿卿,留学日本时易名瑾,字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1904年赴日留学,参加光复会、同盟会,发起妇女团体共爱会。1906年为反对日本取缔中国留学生愤而回国,筹办中国公学,创办《中国女报》。1907年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和徐锡麟筹建光复军,准备起义,因事泄被捕,在绍兴英勇就义。有《秋瑾集》。其诗今存百余首,早期作品多写景咏物,抒泻离情,工巧清酉,间有忧时感世、壮志未酬之慨。后期作品充满爱国豪情和革命壮意,慷慨激昂,豪迈奔放,《剑歌》、《宝刀歌》、《红毛刀歌》、《感时》、《感怀》等都掷地有声。其词今存近四十首,风格一如其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