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安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不仅涉及范围广,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药物、器械、生物医学工程等众多领域,而且有的成果水平也较高。自1978年以来,获省医药卫生科技三等奖以上的成果达200余项。其中有影响的有:
脑立体定向术 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从1963年开始,对脑立体定向术进行研究,于1980年研制成XZ—Ⅳ型脑立体定向仪,通过省级鉴定。应用此仪器对药物治疗无效的震颤麻痹患者152例进行脑腹外侧核破坏术,90%以上病人获满意的近期疗效,瘫痪发生率仅4.9%,无1例死亡。2例脑深部金属异物患者,过去用传统手术无法取出异物,运用立体定向仪施行摘除手术获得成功。此项研究成果,获1980年国家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成果甲等奖。
高剂量率60钴遥控后装腔内治疗机 该机以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主研制,为手动式。1980年,通过省级鉴定,主要用于宫颈癌、鼻咽癌等的治疗。临床使用表明,该机疗效高,并发症少,病人易于接受,操作简便,解除了辐射对医务人员的危害,提高了工作效率。此项研究成果获1980年安徽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用A—549细胞直接从病人血清中分离有肾综合症出血热(HFRS)病毒 安徽省医学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在1981—1982年两个流行年度中,采集HFRS病人血清标本18份,用A—549细胞从中分离出3株病毒,实验证实为RNA病毒。分离出的病原因子即是HFRS的病原体。该项研究成果于1982年通过省级鉴定,对有肾综合症出血热患者的特异性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病原学研究中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获得1983年安徽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蛇伤蛇种的早期快速诊断 80年代初,安徽中医学院采用天然胶乳,作凝集反应的载体,以戊二醛致敏法使蛇毒与天然胶乳颗粒外层蛋白质共价结合,与相应的特异性蛇毒抗体和蛇伤病人伤口及出液进行胶乳凝集抑制试验,75毫微克/毫升以上浓度的蛇毒均能检测出。特异性强,检测速度快,反应时间仅5~8分钟。临床应用此法检测5种毒蛇(五步蛇、蝮蛇、竹叶青蛇、眼镜蛇、银环蛇)咬伤病人112例,总阳性率96.4%。此项研究成果1982年通过省级鉴定,获1982年安徽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激光虹膜切除仪 1974年安徽省人民医院研制成功,当年通过省级鉴定。使用该仪对角膜中央部斑翳和白斑、炎症已控制的瞳孔闭锁、先天性核性和绕核性白内障、外伤或手术性瞳孔移位、虹膜光学切除后的晶状体前囊色素残留、严重的瞳孔残膜等,行增视性虹膜切除,有满意的疗效;对因瞳孔闭锁而引起的继发性青光眼也有较好疗效。此项研究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血流动力流变学参数分析仪 以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主研制,1983年通过省级鉴定。该仪以人体循环系统按弹性腔膜型建立起来的理论为基础,用桡动脉信息为主要检测信息,根据描记的图象,识别几个有特点的标志点。通过电子计算机预存的一系列计算公式和临床经验参数,自动进行计算,得出一系列参数,作为定量分析的依据。从而指导临床作出正确诊断和进行紧急处理。应用该仪检测106例正常人,所得数据与国外报导基本符合;监测烧伤休克病人56例,所测数据和动态规律与有关报导也基本一致。具有无损伤、无危险、快速方便、传感灵敏度高、失真性小、抗干扰性强、重复性好等优点。该仪已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的150多家医疗、科研单位。应用范围扩大到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手术麻醉以及危重病人抢救、中医脉象分析和运动医学研究等方面。
胃电图仪 该仪器系安徽中医学院于1983年研制成功。以人体皮肤表面为电极,从腹壁体表引导和记录胃电活动。省内外16所医院使用该仪检查1284例胃病患者(其中有与胃镜、X线钡餐、手术等作对照的967例),结果与胃镜诊断符合率为81.3%。
显微外科技术在四肢创伤治疗中的应用 马鞍山钢铁公司医院1971—1986年共作四肢显微外科手术631例,其中断肢88例,成活率96.5%。断指再植380例534个断指,成活率83.7%;脚趾移植再造拇指与手指40例43指,成活率97.7%各类皮瓣、肌皮瓣、骨皮瓣、骨移植共79例,成活率98.7%;另外神经囊膜吻合与神经移植44例,其中带血管的自体与异体神经移植共3例,自体与异体大网膜3例,淋古静脉吻合术12例等,均取得良好效果。获1987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家猫作为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源的研究及其在流行病学中意义的探讨 安徽省卫生防疫站、蒙城县卫生防疫站联合进行的该课题,用EHF病毒人工感染家猫探讨排毒途径,并经流行病学及血清流行病学配对调查进行研究,结果证实人工感染家猫获得成功,病毒在家猫体内可以复制,实验共观察3个月,感染后尿从8—36天,粪从14—92天,唾液从20—92天均能排出病毒,可以起到传染源的作用,在流行病学调查方面对有、无家猫接触史的健康人群血清中出血热特异性抗体检测;对同一自然村有猫户、无猫户人群进行出血热感染的配对调查;对同一大队3个自然庄1118户的出血热发病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其结果证实有、无家猫接触史对EHF感染情况有显著差异,相对危险性在3.8—5.3之间,从而在国内外首次证实家猫是出血热的传染源。该项研究为修正传统养猫灭鼠作为预防出血热措施提出了科学依据,获1987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肩胛背皮瓣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安徽医科大学自1979年以来对60例儿童和80例成人尸体的解剖研究,提出以旋肩胛血管为蒂的肩胛背皮瓣系统而光整的解剖学资料,观测了血管的起源、行径规律、测定了血管的口径、长度、体表定位、可取面积及血管组成类型,并应用电子计算机对该课题进行了探索。自1982—1987年4月,全国已有50多单位采用了该项新技术,用于278例病人。经较长时间临床实践证明,该成果具有推广应用价值,获1989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莱姆病的流行病学与病原学研究 由安徽医科大学、怀远县防疫站、岳西县防疫站联合进行。该项研究首次证实安徽省存在莱姆病典型病例和自然疫源地。查明了疫区分布范围主要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人群对该病普遍易感,感染率较高,弄清了其感染和流行特征。从二棘血蜱、褐家鼠、小家鼠分离出病原物,从燕子和喜鹊体内查见病原。还从病人脑脊液中分离出病原。这些病原物均经形态学、免疫学和运动试验证实为伯氏疏螺旋体。此项成果获1991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二次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复发 安徽省立医院研究室和大内科开展的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和某些实体癌的一种新技术,而移植后的旧病复发,致死率较高。再次进行骨髓移植难度大,致死性并发症高达80%—100%。省立医院研究的该成果关键在于合理地应用马利兰+环磷酰胺+大剂量短程羟基脲联合化疗替代全身照射作为手术的预处理方案。在对手术后病员的骨髓染色体、红细胞同功酶检查和DNA指纹分析,证实供者骨髓完全替代了病人骨髓,从而为国内BMT提供了新的经验,有较好的推广价值。获1991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江湖洲滩地区初步控制血吸虫病后流行消长规律的研究 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研究的该专题选择“六五”期间已初步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4个试区进行系统的血吸虫病流行消长规律研究。结果是,以改变钉螺孳生环境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试区,效果显著持久,病情稳定;易感带灭螺加化疗对策的试区,在中止措施后2—3年疫情便逐年回升,提示可采取间歇防治的办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单用化疗措施的试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情,但停止措施后疫情回升较快,表明化疗必须人畜同步进行,并且应有足够的强度和较大的覆盖面。获1991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