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稷益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稷益庙位于阳王镇。创始年代无考,元至元年间(1264—1294)重修,明弘治十五年(1502)扩建修葺。供奉后稷和伯益。后稷被认为是周部族始祖,舜时为农官,教民耕稼。伯益是夏朝东夷族首领,曾佐禹治水。庙有山门、舞台、正殿,及两侧厢房。正殿、舞台为明代原物,五间六架椽,悬山式屋顶,檐下斗栱五铺作,殿顶饰三彩琉璃,额枋梁柱等结构颇见元代建筑规制。舞台五间,单檐歇山式,台口宽约10米,梢间空间较大。正殿东西南三壁布满壁画,约130余平方米,大多绘古代神话,表现大禹、后稷、伯益事迹,民众耕稼情形。按题记,系明正德二年(1507)常儒、陈园等画师作品。东壁为朝圣图,绘有三帝君坐像,及朝贺侍立的侍女、百官、农民等。人物或手持五谷,肩扛农具,或挑猎物,捧盘提壶,姿态各异。西壁绘大禹、后稷、伯益,以及稼穑、狩猎、伐木等活动。所绘笔力雄健,色彩浑厚,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和艺术价值。 稷益庙供奉后稷、伯益的庙宇。又称“阳王庙”。位于山西省新绛县城西南约20千米的阳王村。创建年代不详,元代至元年间重修,明代弘治十五年(1502年)又扩建重修。现存明代建筑正殿,面阔5间,殿内东、西、南3壁上有130余平方米的绘画,内容多为古代神话传说,颂扬大禹的功绩及后稷、伯益教民稼穑等事迹。东壁为朝圣图,百官武将及农民、成群的侍女侍立,向居坐于中间的三圣帝君朝贺。朝贺人群千姿百态,或手持五谷,肩扛农具;或肩挑猎物,捆蝗魔,掘蚂蚁;或捧果盘,提壶浆。西壁上绘大禹、后稷、伯益从事烧荒、伐木、狩猎、种植农作物、中耕、收割、入仓以及祭祀等活动的情景,笔法精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