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穴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穴居通行于我国北方干燥寒冷地区的一种古老居住方式。起源于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社会。《易·系辞传》云:“上古穴居而野处。”适合于人类居住的洞穴,大多具有洞室开阔,光线明亮,洞内干燥,洞壁严密,而且附近有一个较好的活动场所的特点。人类起初依靠天然的陡崖土壁掘出横向的水平穴,即横穴。后又发展成为平地上经营竖穴,也就是向地下深挖数尺,口小底大,形如袋装,又称袋穴,有单室和双室两种。袋穴因出入不便和潮湿,故又竖穴变浅,成为有明显屋顶的半穴居。形制为利用挖下去的坑边当作墙壁。墙壁上立柱子,坑穴中间立上一根高柱子,然后把四周的柱子与室内那根柱子连在一起,搭成一个斜坡式屋顶,用草拌泥土敷在屋顶上面。这种居室以黄土地带的仰韶文化最为典型,后演变为北方的抬梁式结构形式。 穴居居住习俗之一。是东北古代一些民族的居住方式,即“掘地为穴,架木于上,以土覆之”,类似当今北方的菜窖。每当冬季来临时,人们就住进这种地穴内。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