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窦娥冤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戏曲剧本。元关汉卿(1241?—1324? )撰。四折。汉卿号一斋,又号已斋叟,或说祁州(今属河北)人,或说解州(今属山西)人,定居大都(今北京),曾官太医院尹。汉卿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淹于词章,且能登台演出。所作杂剧多至六十四种,现存十四种,为我国古代杰出戏剧大师,名播海内外。《窦娥冤》写于一二九一年以后,为关氏晚年作品,万余字。本事出《汉书·于定国传》及《搜神记》所载东海孝妇事迹,缘元代社会背景而衍饰之。剧叙书生窦天章为进京求取功名,向寡妇蔡婆告贷,蔡索窦女端云为童养媳,改名窦娥,婚后夫死。蔡婆外出讨债,为赛卢医所害,地痞无赖张驴儿父子借口救活蔡婆,白日闯入家门,逼婆媳嫁其父子,蔡婆软弱,嫁之,窦娥不从。张驴儿下毒欲害蔡婆,反毒死其父,转而嫁祸窦娥,逼她成亲。窦娥抗拒。因人命案,被官府逼供处死。窦娥负屈衔冤,激烈反抗。刑前发下三桩“无头愿”:如她屈死,血溅白练,六月飞霜,大旱三年。窦娥之冤,感天动地,果如其言。后其父为廉访使,因女儿魂诉冤情,复审其案,使恶徒伏法,沉冤昭雪。悲剧深刻揭露元代社会和官府之黑暗。成功地塑造出窦娥这一反抗者妇女的光辉形象及其成长过程。她的遭遇是下层人民苦难生活的集中表现,是封建社会残酷现实的真实反映,具有普遍意义。作者以精练、纯熟、有力的语言和浪漫主义手法描写窦娥的斗争及其感天动地的奇迹,极富感染力。此剧充分体现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是关氏最成熟的艺术结晶,也是中国古典悲剧第一杰作,对后世影响极大。有《古名家杂剧》本,《酹江集》本,《元曲选》本。后者于三、四折中补充多种曲牌,更具艺术价值。 059 窦娥冤元、明以来各剧种广泛搬演的剧目之一。关汉卿原著称《感天动地窦娥冤》,全剧分为四折,加一“楔子”,是元杂剧的典型结构。剧中各折唱腔分属不同宫调,由同一角色主唱;每折自成一个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每个套曲均有“宾白”或“科泛”插在其间,使之分成若干唱段;每个唱段所用曲牌多少,并无定数,常在一至三支。这些都反映了北方戏曲创立初期在音乐方面所形成的规范与习惯。 054 窦娥冤元杂剧。关汉卿作。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系关汉卿晚年作品,共四折。开头楔子交待穷书生窦天章妻死家贫,以幼女瑞云送给小高利贷主蔡婆婆做童养媳,以抵债欠并筹盘缠,进京赴考去了。第一折写窦娥(瑞云改名)婚后夫亡,与蔡婆婆相依度日。蔡婆婆找赛卢医索债,被骗至城外几乎勒死,恰值无赖张驴儿父子过路冲散,救了她性命,张氏父子便同往蔡家,欲强作老少两对夫妻,窦娥坚执不从。第二折写张驴儿为霸占窦娥,企图以赛卢医的毒药毒死蔡婆婆,却不料毒死了误吃羊肚汤的父亲,于是改变主意,反诬窦娥害死公公,逼迫她“私了”。窦娥与张驴儿来到山阳县公堂,不料县令桃杌与张驴儿一气,严刑逼窦娥认供。窦娥为救蔡婆婆免遭拷打,违心画供,被判处死刑。第三折描写窦娥负屈含冤来到刑场,刑前发下三桩誓愿。窦娥死后三桩皆应验,即血喷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第四折写三年后窦天章被任命为肃政廉访使,审查窦娥之案时却轻轻放过。窦娥的鬼魂向父亲诉说了冤情,并对质公堂,终于使冤情大白,一干人犯得到惩处。窦娥是个光照千古的悲剧形象。她正直、善良、充满对来世幸福的向往。当恶势力袭来时,她起而反抗、也讽刺蔡婆婆的软弱无主张。作家不但立体地写出窦娥性格的诸多侧面,也写出窦娥性格的发展形成。《窦娥冤》的题材来源于《汉书·于定国传》和干宝《搜神记》中“东海孝妇”的故事,关汉卿结合元代社会的现实,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写作了这一感天动地的伟大悲剧。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杂剧剧本。元关汉卿作。明清以来有多种刊本。其中以《元曲选》本较流行。写楚州贫儒窦天章之女窦娥。正直、敢于同封建恶势力斗争,富于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全剧结构精练,曲词朴实、生动、有力。是关汉卿的杰出作品之一。明传奇《金锁记》据此杂剧改编,其《法场》一出,全用杂剧的第三折,但结尾改为窦娥临刑时天降大雪,因而不死。京剧、秦腔等剧种的 《六月雪》,情节与 《金锁记》 相同。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元代关汉卿杂剧中最出色的悲剧。故事源于《汉书·于定国传》,写窦娥这个弱女子一生不幸的遭遇。窦娥3岁丧母,7岁为抵债被卖到蔡婆婆家作童养媳,17岁完婚,婚后不到两年即守寡。蔡婆婆出外讨债,赛卢医欲谋财害命,地痞张驴儿父子救了蔡婆婆,趁机欲霸占她们婆媳。张驴儿威逼窦娥未遂,即想毒死蔡婆婆,不料却毒死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毒杀人命。审案的桃杌太守严刑逼供,将窦娥屈打成招,判处死刑。临刑前,窦娥指天为誓,死后血溅白练;六月降雪;楚地大旱三年。其冤情感动了天地,誓言一一应验。三年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任提刑肃政廉访使,到楚州察访,冤情大白,为窦娥昭雪。剧本塑造了窦娥这一善良、正直,在恶势力下敢于反抗的妇女形象,她虽然受尽百般折磨,丝毫没有向黑暗势力屈服。同时通过赛卢医的狠心,蔡婆婆的懦弱,张驴儿的凶恶毒辣,县官桃杌糊涂贪污,这种种交织在一起,完整地构成了一幅真实图画,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混乱和官府的黑暗。窦娥在临刑前呼喊着“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悲愤控诉,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秩序与传统观念的怀疑,把窦娥的悲剧的意义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窦娥冤》Doueyuan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关汉卿的代表作,写于元朝设置肃政廉访使的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之后。《窦娥冤》取材于《汉书·于定国传》和干宝《搜神记》中的“东海孝妇”的故事。关汉卿在此基础上又结合他对元代社会生活的观察与体验,成功地塑造了冤气冲天的窦娥的形象,描写了她一生的悲惨遭际。窦娥3岁丧母,7岁因家贫卖给蔡婆做童养媳,17岁丈夫夭亡,婆媳相依为命,一日蔡婆外出索债,被卢赛医骗至城外,欲将谋财害命,恰值张驴儿父子经过,救活蔡婆,借此占住蔡家,强迫婆媳与他父子成婚,窦娥宁死不从。张驴儿企图毒死蔡婆,不料竟害死亲父,恼恨之下,他转而诬陷窦娥。赃官桃杌严刑逼讯,窦娥为救护年迈的婆婆,屈招罪状,被判斩刑。临刑之际,窦娥发下三桩誓愿:一是刀过头颅,鲜血飞溅素练;二是六月降雪,掩埋清白之躯:三是山阳县内亢旱三年。窦娥死后一一应验。三年后其父窦天章任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审查案卷,窦娥鬼魂托梦其父,诉说冤情,终得伸雪。关汉卿笔下的窦娥温顺、善良,她以贤孝贞节的封建伦理为人生信条,默默忍受着生命中的一次次厄运,张驴儿的滋扰破坏了她为人的起码尺度,她奋起维护,她幻想着官府的公断。赃官的草菅人命深深地激怒了她,也唤醒了她的反抗意识。法场上她对着日月、鬼神、天地发出忿怨的呵骂:“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由对苦难命运的隐忍与顺从,变为对不合理的封建秩序的怀疑与责难。窦娥倔强刚烈的个性特征在这里得到充分地展示。第三折将全剧的悲剧气氛推向高潮,是历代传颂的千古绝唱。关汉卿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揭示了窦娥悲剧的社会根源:只知“人是贱虫,不打不招”的昏官酷吏,欺压良善,为所欲为的地痞恶棍,谋财害命的江湖骗子,层层盘剥的高利贷者……凡此种种,构成了一面黑暗的邪恶之网,在它的下面良善遭受着荼毒与蹂躏。这便是元代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窦娥冤》是关汉卿晚年的力作。此剧无论从思想深度,艺术水平,语言特色都标志着他在杂剧创作上的顶峰。清王国维认为《窦娥冤》无愧与世界著名的悲剧作品相匹敌。 《窦娥冤》元杂剧剧本。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关汉卿代表作。四折一楔子。其题材源于汉刘向《说苑》、《汉书·于定国传》和干宝《搜神记》中的“东海孝妇”故事。关汉卿结合元代社会现实,描写了窦娥一生的悲惨遭遇。故事讲叙穷书生窦天章借贷无力偿还,又欲上京赶考,不得已将7岁女儿瑞云卖与债主蔡婆做童养媳。瑞云改叫窦娥,婚后三年丈夫去世,婆媳寡居,相依度日。某日,蔡婆到城外向赛卢医讨债,赛卢医赖账欲勒死蔡婆,恰为泼皮张驴儿父子撞见,救下蔡婆。张驴儿父子以“救命之恩”强住蔡家,想霸占窦娥婆媳,被窦娥坚决拒绝。张驴儿下药想毒死蔡婆,不料其父喝下毒汤致死。张驴儿反告窦娥杀人。断案昏官桃机严刑副供,窦娥为救护婆婆不被拷打,屈招被判死刑。临刑前,窦娥指天为誓以明其冤屈:一是血飞洒到白练之上,二是六月下雪以掩其尸,三是楚州大旱三年。她的冤屈感动天地,誓愿一一应验。三年后,窦娥父窦天章任两准肃政廉访使到楚州查核案卷,窦娥鬼魂托梦向父诉说冤情,窦天章捕获真凶,为窦娥昭雪冤案。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社会邪恶势力横行无忌、虐害百姓,封建官僚草菅人命的罪行,深刻揭示了窦娥悲剧形成的社会根源,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歌颂了正直、善良的窦娥与封建恶势力顽强抗争的精神和反抗性格。作者笔下的窦娥有血有肉,个性极突出。她短暂的一生中经受了丧母离父丧夫的打击,受欺压毒刑以至含冤身亡等种种不幸,使她发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大胆责难,这也是对命运和整个社会秩序的怀疑和控诉。窦娥惊心动魄的反抗意识,善良、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使她成为封建社会下层妇女的光辉代表。作品整个结构完整、精练、严谨,曲词本色,通俗,自然流畅,极富个性。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创造出浓郁的悲剧气氛,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剧,被王国维誉为“列之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杰作。本剧对后世影响极大,明叶宪祖,袁于令据此写成《金锁记》传奇。京剧、秦腔等各剧种多有改编上演,100年来历久不衰,而且被译为英、法、德、日等多国文字,流传海外。通行有《元曲选》本,明万历《古名家杂剧本》、《酹江集》本等。《关汉卿戏曲集》也收入此剧。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杂剧剧本。元关汉卿作。写寡妇窦娥受流氓张驴儿诬控,被官府判斩,临刑时窦娥指天为誓:死后必血溅白练,6月降雪,大旱3年,以明己冤。均一一应验。剧本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正直善良又敢于反抗黑暗势力的典型形象。成为我国戏曲舞台上700年来的保留剧目。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 窦娥冤中国元杂剧剧本,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关汉卿著。取材于《汉书·于定国传》中“东海孝妇”的故事。描写窦娥7岁时被卖蔡婆婆家做童养媳,17岁成婚后,不到两年,丈夫亡故。从此婆媳相依为命,过着悲苦的寡妇生活,婆婆外出讨债、卢赛医要谋财害命勒死她,被地痞张驴儿子路过相救。张氏父子借口救命索赏,威胁窦娥嫁与张驴儿。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欲毒死蔡婆婆,反毒死自己的老子,竟将罪名嫁祸于窦娥,再次逼窦娥与他成亲。官府严刑逼讯,为救婆母免遭连累,窦娥自认杀人,被判斩刑。临刑窦娥对天发出誓愿:倘苦死得冤屈,刀过头落,一腔热血飞溅在上面白练上;六月飞雪掩盖尸首;楚州大旱三年。因其冤屈感动天地,样样应验。三年后其父任廉访使重审此案,为窦娥申雪。全剧通过主人公窦娥一生的遭遇,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动乱、官吏的昏聩及中下层妇女所受欺凌的苦难,塑造了窦娥正直、善良和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形象。作品结构严谨、曲词朴实,是元杂剧中的杰出作品之一,更是世界戏剧史上的一部杰出的悲剧。明清以来,有多种刊本行世,以《元曲选》本较为流行。此剧本也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早在140多年前,就有欧洲人翻译成法文本,后来日本的宫原平民又把它译成了日文,世界影响也颇大。 窦娥冤电影戏曲艺术片。系根据关汉卿原著改编,长春电影制片厂1959年出品。改编:山西晋南戏剧协会、山西晋南蒲剧院;导演:张辛实;摄影:包杰;音乐设计:山西晋南蒲剧院音乐组;演出:山西晋南蒲剧院;主要演员:王秀兰、阎逢春、筱嫒娜、筱月来、吴永胜、杨虎山、武兴栋。故事梗概:楚州贫儒窦天章之女窦娥,自幼丧母,被卖给蔡婆家做童养媳。婚后不久,丈夫病故,两代孀居,婆媳相依为命。一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赛欲加害蔡婆,被恶棍流氓张驴儿所救。张驴儿挟恩逼婚,要蔡家婆媳坐堂招夫,婆媳不依。张驴儿欲毒死蔡婆,以便霸占窦娥。谁料毒药为张父误食,当即毙命。蔡婆给张驴儿纹银十两,助其买棺葬父。张又生毒计,竟以银两为凭,诬告蔡婆毒死其父。县令桃杌受张贿赂,对蔡施以酷刑。窦娥为救婆母,含冤屈招,被判斩刑。临刑时,窦娥指天为誓,她死后应“血溅白练,六月降雪,楚地大旱三年”。其誓果皆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夜晚阅卷时,忽见女儿前来求父代为伸冤。天章重审此案,案情大白。 《窦娥冤》杂剧剧本。全名 《感天动地窦娥冤》。元关汉卿作。题材源于 《汉书·于定国传》和干宝 《搜神记》 中的 “东海孝妇” 故事。写楚州贫儒窦天章上京求功名,向寡妇蔡婆婆告贷,蔡婆婆乘机索窦女端云为童养媳。端云改名窦娥,结婚后不久丈夫死去,婆媳相依为生。流氓张驴儿图占窦娥,为窦娥拒绝,乃拟毒死蔡婆以胁窦娥,不意却害死己父,于是反控告窦娥杀人。官府昏聩,用刑逼供,窦娥坚不诬服,官府转刑拷蔡婆,窦娥为救婆母,毅然诬招。窦娥被判死刑,死前怨气冲天,预言如是屈死,则死后将血飞向白练,天降大雪,当地干旱三年。被斩后果如其言。窦天章为官,窦娥魂向他托梦,说明自己冤枉,于是捉了一干犯人,杀了张驴儿,为窦娥恢复名誉。关汉卿在旧传说的基础上,大大丰富其内容,概括了元代社会被压迫人民的悲痛生活,窦娥艺术形象的塑造,她死前抨击黑暗与不平的呐喊与控诉,不仅响亮地表达了普通人民的正义呼声,还由于它指向了承担分辨浊清、掌管生死的封建社会的全部主宰,指向了最高神圣的 “皇天后土”,实际上表现了对封建秩序的怀疑,将作品的思想意义推进到一个新的思想高度。情节曲折,戏剧性强,全剧以矛盾的流动、转换来展示情节的发展; 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有血有肉、性格突出; 曲词对白不加文饰,质朴、有力。是关汉卿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戏剧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 《古名家杂剧》 本、《元曲选》 本和 《酹江集》本。明末被叶宪祖和袁于令改编为 《金锁记》 传奇,传奇 “法场” 一出后半改为窦娥临刑时天降大雪,因而得救。京剧、秦腔等剧种有 《六月雪》。蒲剧 《窦娥冤》从关汉卿原著直接改编。 《窦娥冤》杂剧名。元人关汉卿作。该剧取材于《汉书·于定国传》中东海孝妇的故事,并结合元代社会生活的现实创作而成。内容写主人公窦娥在高利贷的盘剥下,卖入蔡家为童养媳,丈夫死后,又受到流氓张驴儿的迫害与诬陷,被贪官处以斩刑。作者在这种典型环境中塑造的具有悲剧性格的窦娥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命运,愤怒地控诉了当时草菅人命的邪恶势力。全剧围绕这一悲剧主题,精心组织结构,巧妙安排情节,详略得当,张弛有节; 注重在尖锐的戏剧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 多用“曲尽人情,字字本色”的民间口语。从而使剧本产生了感天动地的艺术感染力。它不仅是关汉卿的优秀代表作品,而且也是元杂剧中伟大的悲剧典范。几百年来,它被译成多种文字传入海外,至今仍出现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 《窦娥冤》杂剧剧本。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元关汉卿作。题材源于《汉书·于定国传》和干宝《搜神记》中的“东海孝妇”故事。写楚州贫儒窦天章上京求功名,向寡妇蔡婆婆告贷,蔡婆婆乘机索窦女端云为童养媳。端云改名窦娥,结婚后不久丈夫死去,婆媳相依为生。流氓张驴儿图占窦娥,为窦娥拒绝,乃拟毒死蔡婆以胁窦娥,不意却害死己父,于是反控告窦娥杀人。官府昏聩,用刑逼供,窦娥坚不屈服,官府转刑拷蔡婆,窦娥为救婆母,毅然诬招。窦娥被判死刑,死前怨气冲天,预言如是屈死,则死后将血飞向白练,天降大雪,当地干旱三年。被斩后果如其言。窦天章为官,窦娥魂向他托梦,说明自己冤枉,于是捉了一干人犯,杀了张驴儿,为窦娥恢复名誉。关汉卿在旧传说的基础上,大大丰富其内容,概括了元代社会被压迫人民的悲痛生活,窦娥艺术形象的塑造,她死前抨击黑暗与不平的呐喊与控诉,不仅响亮地表达了普通人民的正义呼声,还由于它指向了承担分辨浊清、掌管生死的封建社会的全部主宰,指向了最高神圣的“皇天后土”,实际上表现了对封建秩序的怀疑,将作品的思想意义推进到一个新的思想高度。情节曲折,戏剧性强,全剧以矛盾的流动、转换来展示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有血有肉、性格突出; 曲词对白不加文饰,质朴、有力。是关汉卿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戏剧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本和《酹江集》本。明末被叶宪祖和袁于令改编为《金锁记》传奇,传奇“法场”一出后半改为窦娥临刑时天降大雪,因而得救。京剧、秦腔等剧种有《六月雪》。蒲剧《窦娥冤》从关汉卿原著直接改编。 《窦娥冤》杂剧剧本。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关汉卿作,大约写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之后。故事来源于《汉书·于定国传》的“东海孝妇”。写楚州贫女窦娥,7岁时作为抵押品送到蔡家做童养媳,10年后,丈夫年少早亡,与婆婆相依为命。地痞张驴儿与其父,借口救过蔡婆,搬进蔡家,欲占他们婆媳,遭到窦娥坚决拒绝。张驴儿企图毒死蔡婆以胁窦娥,反将其父误毙。张驴儿诬告窦娥毒死其父,使窦娥被判斩刑。窦娥临刑时指天为誓:死后血溅白练,6月降雪,大旱3年,果然一一应验。后来窦父重审此案,才使窦娥得以申雪。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