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立春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立春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俗称“打春”。立春,有时在农历十二月,有时在农历正月。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
旧俗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报春人遇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笑脸相迎。这一天,州、县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前面是鼓乐仪仗队担任导引;中间是州、县长官率领的所有僚属,皆穿官衣;后面是农民队伍,都执农具。来到城东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与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礼。执事者举壶爵,斟酒授长官,长官接酒酹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礼,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礼毕,与来时一样热闹,将芒神、春牛迎回城内。
第二天立春时分,地方长官仍率僚属、农民鞭春。阴阳官先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规。地方官主持迎春仪程,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众农民将春牛打烂。
现在,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吕梁地区盛行用春牛土在门上写“宜春”二字。晋东南地区习惯用春牛土涂耕牛角,传说可以避免牛瘟。晋南地区讲究用春牛土涂灶,据说可以祛蚍蜉。
立春节,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其实质上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
立春节,女孩子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戴在头上,争奇斗艳。晋东南地区的女孩子们,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传说主蚕兴旺。乡宁等地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晋北地区讲究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立春节,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运城地区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称为“迎春”。临汾地区则习惯请女婿吃春饼。

立春Spring Begins

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2月4日或5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15°时的节气名。从黄经315°至330°的一段时间,约14.8日。太阳直射点由16°19′S移至11°32′S。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立春第一候的候应为“东风解冻”,与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日期从立春开始基本一致。中国幅员广大,各地气候相差较大,立春虽可反映黄河中下游地区某些气候特点,但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却嫌过早,更不能适用于全国各地。中国气候学上,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作为春季开始,比较切合实际。

立春

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最开头的第一个节气,每年公历的2月4日左右。在民间,常把它作为春季的起始。古时,立春时,宫廷内要出春盘,将酒赐给近臣。民家就在门口挂一青色旗,写 “宜春” 贴,贴在门庭的上方,表示迎春。妇女用绸子剪成春燕等戴在头上。另外,这一天皇帝常率领大臣举行隆重的迎春大典,有的亲自扶犁耕地,表示对农业的重视。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些村寨,人们用秫秸、彩纸扎成春牛,在黎明前由一长者带队,男子抬春牛,妇女用绸缎结成春花戴在头上,孩子们拿各式风筝,结队走向田野。日出后,由带队者手执春鞭,鞭打春牛,口里念着祈求丰收吉祥的颂词: 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这一习俗名为 “打春牛”。

立春

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最开头的第一个节气,每年公历的2月4日左右。在民间,常把它作为春季的起始。古时,立春时,宫廷内要出春盘,将酒赐给近臣。民家就在门口挂一青色旗,写“宜春”贴,贴在门庭的上方,表示迎春。妇女用绸子剪成春燕等戴在头上。另外,这一天皇帝常率领大臣举行隆重的迎春大典,有的亲自扶犁耕地,表示对农业的重视。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些村寨,人们用秫秸、彩纸扎成春牛,在黎明前由一长者带队,男子抬春牛,妇女用绸缎结成春花戴在头上,孩子们拿各式风筝,结队走向田野。日出后,由带队者手执春鞭,鞭打春牛,口里念着祈求丰收吉祥的颂词: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这一习俗名为 “打春牛”。

立春

节气与节日名。时距冬至46天。古时把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曾一度认立春为春节,有迎春仪式,还有贴宜春字、喝春酒、吃春宴、咬春、贮神水等习俗。宋代以来由官府主持迎春、鞭春仪式。《招远县志》:“立春,《孝经纬》曰:大寒后十五日,斗指东北维为立春。先春一日,以演武亭为春场,故事知县迎春,旗帜鼓吹前导,次农人牵耕牛,荷田家器。各行结彩楼,楼额以牌曰:‘某行’。市井小儿衣女子衣,人执悬彩小布伞,谓之元女。次乐人女使,次耆老,又次执事人役。骑者,赞礼正次贡贰学师,肩舆者,县令也,皆簪春花。官则朱衣,吏胥群从,以迎春于东郊亭。设榼樽,官生侍尹坐,各行次第唱名过亭下,杂以鸣金伐鼓,声填填然。邑之人少长咸集,于是日观春。若天气暄妍,则相庆为丰年兆。复自场入于县,如前仪。尹因同各官生戴花饮酒,谓之吃春宴。其卜春之寒燠,则以芒神罨耳之提且戴;又以其鞋之悬著卜雨水。越次日昧爽,自尹以下至厮役各彩仗鞭牛者三,既则徒隶碎之,即《月令》所谓磔土牛以送寒气也。随以鼓吹寻小春牛及芒神分送各缙绅,谓之送春牛”。由于春节的存在,立春之迎春远没旧日之隆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