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立案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立案

司法机关对于管辖范围内发生的犯罪事件,经过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决定列为诉讼案进行侦查或审理的程序。犯罪案件的侦查,从立案开始。


立案

诉讼程序的开始和必经阶段。司法机关对属于自己管辖范围的犯罪事件或民事纠纷,经过审查后,决定作为诉讼案件处理的诉讼活动。在我国,刑事案件的立案条件是:1.有犯罪事实存在;2.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民事案件的立案条件是原告起诉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起诉和受理的条件。

立案

立案又称立案程序,指公安司法机关对接受的报案、控告、举报或自首及自己发现的材料进行审查,判明有无犯罪事实和应否追究刑事责任,并决定是否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审理的诉讼活动。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4条和第85条的规定,立案的材料主要来源于下列四个方面:
❶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发现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
❷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报案或举报;
❸被害人的报案或控告;
❹犯罪人自首。所谓报案是指刑事案件发生后,被害人、有关单位或个人主动向公安司法机关进行报告和反映有关发现的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情况的行为。控告是指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向公安司法机关告发某人对被害人的人身,财产权利实施犯罪行为并要求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行为。举报是指被害人以外的其他单位或个人认为有犯罪事实发生并怀疑某人为犯罪嫌人,出于责任心或义务感而向公安司法机关举报或提供案情线索、证据的行为。
公诉案件的立案条件是: 事实条件,即有犯罪事实发生; 法律条件,即犯罪行为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自诉案件的立案条件是: 案件属于自诉案件的范围; 案件属于该人民法院管辖; 有明确的被告及诉讼请求; 起诉的主体是被害人或他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 有能够证明被告人犯罪事实的证据。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立案:
(1) 没有犯罪事实。包括: 行为对社会没有危害性; 虽有危害社会的行为但不属于犯罪行为; 没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发生。
(2) 虽有危害行为发生,但属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案件。
(3) 虽有犯罪行为发生,但具有下列情形者: 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 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的或撤回告诉的; 犯罪嫌疑人死亡的; 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先予接受,再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 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予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不予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

立案

司法机关对法定管辖范围内发生的事件进行审查后,决定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审理的一种诉讼活动。是刑事诉讼程序中最初的诉讼阶段。立案的材料来源于3方面: (1)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发现的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 (2)任何单位和公民个人的报案、控告、举报; (3)犯罪人的自首。立案的条件有二: (1)有犯罪事实存在; (2)依法需追究刑事责任。立案的程序: (1)收案; (2)对有管辖权的收案材料进行审查; (3)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写出立案报告书,报送主管领导审查批准后予以立案,决定不立案的,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一经立案,该案件立即进入刑事诉讼,表明司法机关已受理此案,由此司法机关可以进行下一诉讼阶段的诉讼活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9: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