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古代计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03 中国古代计时在计时制度上,中国上古时代遵循自然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殷墟甲骨文中有“旦、中日、夕”等白昼不同时刻的专门名词。以后发展为五更五点计时法,即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点,到点敲梆报时,这是不等时法。自西周始,将一天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相等时段,即十二辰;另外,也有一天均分为百段,即百刻制,这是等时法。汉代以后十二辰与百刻制都通用,但因十二与一百不可通约,故二者配合方案在以后各代常有改变。中国古代利用杆影和日晷测定时间。利用泄水漏壶守时,现存最古的漏壶是西汉的;还有机械钟,以汉代张衡、唐代梁令瓒的水运浑象和苏颂、韩公廉的水运仪象台最具代表性,有完整的齿轮系和擒纵机构。使用击鼓、敲钟的方法报时,夜里用敲梆报时,这是中国古代城市中都建有钟楼和鼓楼的原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