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童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童话tonghua儿童文学特有的体裁。根据现实生活,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欣赏需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和拟人等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文学。 童话tonghua儿童文学特有的体裁。根据现实生活,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审美特点,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和拟人等艺术手法,塑造童话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叙事文学,具备人物、事件、环境三要素,具有异常和神奇的审美特征,故事性强,富于儿童情趣。最早的童话是流传于民间口头上的民间童话。神话和传说是民间童话得以萌发滋长的土壤。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发展,许多文学工作者对民间童话进行搜集、整理或加工。像古印度的《五卷书》、阿拉伯民族的《一千零一夜》就是经过搜集整理而成的民间童话集。作家掌握了童话的创作规律后,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出发进行构思创作,童话便成了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学体裁。丹麦的安徒生是文学童话的奠基者,他开创了作家创作童话的时代。我国的“童话”名称引自于日本语的“で'うゎ”,始见于1909年孙毓修主编的《童话》丛书。1923年出版的叶圣陶的《稻草人》,是我国的第一部创作童话集。叶作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童话创作已开辟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道路。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幻想。它通过幻想塑造形象,创造虚构的幻想世界,曲折迂回地表现生活,是对生活一种折射的反映,这是童话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独特的美学特征。童话的幻想必须植根于现实。童话中无论何等怪异离奇的形象与情节,都可以在现实世界找到它的依循。例如俄罗斯童话中“长着母鸡腿的小屋”,这一形象就是从一些搭在红松树墩上的房子脱胎而来,是从那些盘根错节的根株联想到鸡爪的。幻想的表现手法有夸张、象征、拟人、神化、变形、怪诞等。童话的形象有常人形象、超人形象、拟人形象、宝物形象和环境形象等。童话的功能包括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宣泄功能、娱乐功能等。童话从不同角度着眼,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作者分,有民间童话和文学童话;从内容的因素和表现手法分,有拟人体童话、超人体童话和常人体童话;从篇幅容量分,有长篇童话、中篇童话、短篇童话、微型童话、系列童话;从体裁特征分,有童话故事、童话小说、童话诗、童话影视片等;从接受对象分,有婴幼儿童话、童年期童话、少年童话、成人童话等。童话还有一特殊类别,即科学童话。 童话是指以少年儿童认识、理解、熟悉的人物或事件为描写对象,通过丰富的想像与夸张或拟人的手法创作出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作品。童话是一种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并适合于他们的阅读水平与欣赏心理的叙事性文学作品。童话的创作要求接近少年儿童的口吻和心理,并使故事内容充满智慧与幻想,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把幻想与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科学知识教育的形象化的教材,做到寓教于乐,让少年儿童从娱乐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生活的道理,并受到教育与启迪,成为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以少年儿童对生活的理解和语言塑造形象。具有想象丰富,情节生动离奇,语言浅显等特点。 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为符合儿童的特点,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童话的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富于幻想色彩,对于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心理、情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便于他们接受。童话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著名的童话作家有丹麦的安徒生、英国的格林和中国的张天翼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