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竹马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竹马

也叫“跑竹马”。清代咸丰年间有“高腔”戏班到柏棠演出,戏中有“跑竹马”场面,被东柏棠村人学会,改为街头表演流传下来。内容是塞外公主行围打猎。由12人、16人或28人组成。表演时,除“跑阵”外,还有“六合”、“七星”、“八卦”、“蝴蝶”、“梅花”、“椅子圈”等路子。

竹马zhumɑ

民间传统社火。又叫走马、“夜间故事”。因表演者身缚竹编马头马尾而得名,排练演出时间与社火相同。演出时,彩灯引路,锣鼓喧阗,“马娃娃”踩鼓点绕灯跑出各种队形,有五莲灯至十三灯。有鹬蚌相争、舞龙、划旱船等软故事;对劈刀、排棍、链枷等硬故事。清末民初,彬县小章乡路村的硬故事竹马,将少林拳械融入竹马,连环对打,甚为有名。彬县城关镇官牌村的软故事划旱船,扮演者踩鼓点,走碎步,俯仰有致,如浪上行舟,佐以幽雅清唱。建国后,彬县县城西门街,北极镇六甲、七甲、八甲村,水口乡祁家崖村、白土村的竹马也各具特色,远近闻名。三原县以武官坊和城内纱帽巷(今新合巷)的走马最为精彩。耍时,四名少年扮骑士,四名青年引马(称脚子),扮各种戏文,如《回荆州》、《破宁国》、《下河东》、《三战吕布》等。引导者手持三角旗各引一马,以各种路线跑场。流传于泾阳县太平乡一带的药王庙会竹马,一般在农历二月举行。表演时,前有一人引马,后有两人断马,中间10匹马。分为三组,每组13人,锣鼓组20人左右,排灯组15人,并有一人施放烟火。表演程式分五大类,80多种队形。第一类出马,第二类单出马,第三类出双马(又名猛出驹),第四类游灯,第五类双出场(又名风搅雪),即竹马与纸台合演,气氛浓郁热烈,突出一个“跑”字,所以又称“跑竹马”,其节奏、动律为“小花步”,内容多以征战为主。

竹马

又叫“竹马灯”。系流行我国各地的一种民间道具舞蹈。竹马多用篾扎成骨架,外面糊纸,分前后两半,系在舞者腰上,如骑马状。舞时,时而徐行,时而疾驰,动作轻松活泼,情绪热烈奔放。有的脚踏木跷,跑时踏出马蹄声。尤其流传在临沂大官庄的“竹马”:十多匹大马,由一蒙古族人领舞,表演“铁笼山”的故事,跑穿花大小场结合,用蒙古语和汉语交替对话。剽悍奔放,古朴刚劲,是同类舞蹈中不常见的珍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