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笛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笛吹奏乐器。指横吹之笛。湖北随州出土两支春秋战国时的横吹笛,六孔,一端封闭。据汉应劭《风俗通义·声音》,汉代的笛“长二尺四寸,七孔”。据《隋书·音乐志》,当时有12孔的笛。据《旧唐书·音乐志》,唐代有长笛、短笛之分。短笛长一尺八寸。长、短笛之间的,称为中管。宋陈旸《乐书》载,歌声浊者用长笛长律,歌声清者用短笛短律。长笛四尺二寸,短笛长一尺八寸。笛一般用竹制成。也有用玉制者,称玉笛。相传唐玄宗曾用玉笛为歌者伴奏。敦煌壁画有笛的图像。新疆*克孜尔石窟38、193、16窟及*库木吐拉石窟63窟壁画中均有笛的演奏图。 笛中国古代吹奏乐器。古有八音,笛为其一,属于竹类。多用竹管制成,后世亦有用铜管、铁管、玉管所制者。其形似龠而大,有四孔、五孔、六孔、七孔等不同种类,又称为“篴”。相传黄帝令伶伦定律吕,伶伦即造十二支竹笛,以定其音调之高低。其后,晋代荀勗及梁武帝皆曾制十二笛,以定律吕之高低。古笛皆竖吹,故又称为“竖笛” (现代称为“箫”者即是),多用于演奏雅乐。唐代雅笛定制长一尺八寸,俗 呼“尺八”。唐玄宗喜吹笛,天宝年间 ( 742—756),曾命歌女红桃唱《梁州曲》,自吹玉笛伴奏。又曾梦游月宫,听其仙曲,醒后吹奏玉笛,追忆其曲,名为 《紫云回》,载于官府之《乐章》。宋代之笛,长短已无定制,而以合于编钟之音为准。教坊所用之龙头笛,有八孔,鼓吹乐奏之。又有叉手笛,比雅笛小,仅九寸,大乐用之。古代又有一种横吹之笛,为区别于竖笛,时呼为 “横吹”,又称为“小吹箎”。安有吹嘴,唐代通行者已去掉吹嘴,而称带嘴者为“义嘴笛”。西凉乐、高丽乐演奏时,皆用之。宋代以后,遂习称横吹者为笛,而竖吹者为箫,以至于今。北方辽朝,又有四孔之笛,被之弦歌,当是古羌笛之遗制。元代雅乐用笛,皆七孔,横吹。明代则六孔,大驾卤簿鼓吹乐用之; 七孔笛,中和韶乐用之。清代则只用六孔之笛,上安龙头,下安龙尾,红漆金莲为饰,分为姑洗笛、仲吕笛两种, 与姑洗箫及仲吕箫合奏。 笛Di中国吹奏乐器。俗称笛子,又称竹笛或膜笛。“笛”的古字为“𫂮”,但古时的𫂮系指竖吹的竹管乐器,相当于今日的箫。相传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年—前87年)张骞通西域后传入了横吹,即为今日笛的前身。但据新的考古发现,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二支横吹笛类乐器。说明笛的起源还应再往前推。现代的笛用竹制,一端闭塞,另一端打通,在靠近闭塞端开一孔为吹口孔,以下依次排列一个膜孔和六个按指孔,在尾端开有二个并排的基音孔,在膜孔上张贴用苇膜或竹膜制成的笛膜。旧式的笛子六个指孔按等距排列,故有的音的音准较差,新式笛的指孔按十二平均律的七声调式开列音孔,音准较好,利于合奏。六个指孔全按时所出的音为该笛的基音,亦称筒音。 笛笛是吹孔气鸣乐器。多为竹制,又称竹笛、笛子。演奏时横持,又称横笛。笛的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已在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民族色彩,是流传最广的民族乐器之一。
古代笛谱已失传,仅限于文献记载。明清以后,大量笛曲以曲牌形式流传,主要有《朝天子》、《春日景和》、《万年欢》、《小开门》和 《八板》等百余首; 大量笛曲在民间吹打乐中得以保存,如 《步步高》、《桂枝香》、《满庭芳》、《浣溪沙》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出版了大量笛子独奏曲谱,涌现了许多笛子演奏家,有代表性的是: 冯子存的 《喜相逢》、《五梆子》,陆春龄的 《今昔》,刘管乐的《荫中鸟》,赵松庭的 《三五七》等。著名的传统曲目有 《鹧鸪飞》、《百鸟音》、《黄莺亮翅》等。 笛俗称“横笛”、“笛子”。一种横吹管乐器。由古代的“横吹”管乐器发展而来。种类较多,戏曲中最常用的为竹笛。此外,还有铁笛、铜笛、玉笛、芦笛等。竹笛有1个吹孔,6个指孔,近吹孔处还有1个膜孔,可用芦膜或竹膜蒙贴,在后尾部常有2个起调音作用的定音孔和2个放音孔。笛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的重要民族乐器。有“曲笛”和“梆笛”2种。其形制大小不一,曲笛较大,音色醇厚,多用于京剧、昆腔伴奏;梆笛较小,音色清脆,比曲笛的音高4度,以小工调(D调)为基准,多用于梆子戏伴奏。吹奏一般的曲笛时,由于指法的变换,可转换7种调门,而新型特制的定调门笛,吹奏时可不用变换指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