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笞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笞刑古代竹板击人体的刑罚。初为教刑,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敲打臀、腿,以正其过。至秦代,笞已成为无文之重刑,汉景帝几更其笞令,去重从轻。隋代将其定为五刑之一,以后各代各国均沿用,并将其作为常刑。元代将笞刑定为6等: 7下、17下、27下、37下、47下、57下。笞不当罪则杖,杖罪重于笞罪。唐代定笞杖尺寸为,大头2分,小头1分半,长3尺5寸。(见:笞) 笞刑刑罚名。指用小竹板或荆条击打罪犯的刑罚。笞为笞打,又称“箠楚”。《尚书·舜典》:“扑作教刑。”表示笞原为教化用刑。秦时已广泛使用这种刑罚。汉文帝刑制改革,废肉刑,以笞三百代劓刑,笞五百代斩左趾。从此笞刑成为法定刑。景帝时,定《箠令》,规定:“笞者,箠长五尺,其本大一寸,其竹也,末薄半寸,皆平其节。当笞者笞臀。毋得更人,毕一罪乃更人。”(《汉书·刑法志》)使笞刑更为规范化。隋唐至明清笞刑为五刑中最轻的一种。《唐律疏议·名例律》:“笞者,击也。又训为耻。言人有小愆,法须惩戒,故加捶挞以耻之。”唐代规定笞刑分为笞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共五等。宋因唐制。元代笞刑自七至五十七,分六等。明又与唐同。清改折为板,以小竹板捶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