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箫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箫亦称洞箫。中国古代吹奏乐器。汉代、北魏已有吹箫雕塑。甘肃酒泉丁家闸晋墓有吹箫壁画。据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载,雅乐部、云韶乐、清乐部、鼓乐部均用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敦煌壁画伎乐图中有吹箫者,如第44窟。一般为竹制,也有玉或瓷制的。单管,竖吹。 箫中国古代吹奏乐器。古有八音,箫为其一,属于竹类。其形制分为两种。一种为多管,有十管、十二管、十三管、十六管、十七管、二十一管、二十三管、二十四管等多种,因按音律高低排列于椟中,故后人称之为“排箫” (其详见“排箫”条),又因其箫管两头长而中间短,似凤凰之翼,故称为“凤箫”,还有因箫椟刻有云形纹,而称为 “云箫”。另一种为单管,管体开有六孔,上端为吹口,古时称为“篴”或“竖笛”,又称为“箫管”或“尺八”,以其长一尺八寸之故。唐代尺八除六孔外,又开一孔,贴上竹膜,使其音色更加清亮。宋代称其为长箫。至明代,遂通称为箫。一为大乐箫,紫竹所造,长一尺九寸,六孔,前五后一,直吹。一为中和韶乐箫,长一尺八寸,即唐代所称之“尺八”。而多管之箫,则被通称为“排箫”。清代沿袭不变,以至于今。在雅乐演奏中,多用箫管与排箫合奏,其声律最为和谐。 箫Xiao中国吹奏乐器。也称洞箫,古称篴。竹制管身,外形和笛相似而竖吹,音域d1~e3,音色深沉而丰满,但音量较弱,多用于独奏或重奏,古代常用箫和古琴合乐。 《箫》山东汉族儿童歌曲。1=C 2/4拍 箫箫为吹孔气鸣乐器。是流行于中国民间的吹管乐器,又名洞箫。相传箫原出于羌中,汉代称之为笛或长笛。箫以竹管制作,最初为四孔,西汉时为五孔,晋代时为六孔,相似于现代箫。箫体为一竹管,上端封口处竹节边缘开一吹孔,管身开有指孔六个,前五后一,下端有出音孔二个。常用的箫为G调,音域为d1一e3。指孔按七声音阶排列,每个指孔在起吹时都能得到第二泛音,有的指孔还能吹出第三、第四泛音。箫的音量较小,音色柔和、幽雅,演奏难度较高,适合于独奏或重奏。主要的曲目有《鹧鸪飞》、《妆台秋思》等,琴箫合奏曲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 箫吹奏乐器,又名洞箫。汉代初见,明代将单管竖吹之笛称为箫。古代箫分3种(多竹制,偶有玉制和瓷制)。现代箫为竹制,分为3种(紫竹洞箫、九节箫、黑漆九节箫)。管长70~78 cm,管身内径1.2~1.4 cm。上端以竹节封口,开半椭圆形吹孔,管身开指孔6个(前5孔、后1孔),下方有2对出音孔,2对助音孔,不设膜孔。主要用于独奏、重奏、江南丝竹、琴箫合奏、广东音乐、越剧等6种音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