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米勒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米勒1814—1875J·F·Millet法国画家。出生在诺曼底海边荒僻的格鲁奇村的农家,从小就帮助父亲在田里劳动,到了18岁,才开始学习绘画。1837年他获瑟堡市的奖学金去巴黎,进了德拉洛虚的画室。1840年在沙龙展出作品。米勒早期创作多是描写女人体或宗教题材。1849年以后,他住在巴比松进行创作。在巴比松,他与柯罗、卢梭、迪亚兹、德康、丢普莱等经常往来,以至被称作所谓巴比松派的一员。但他的兴趣不是描绘风景,而是对农民寄以深深的同情,描绘他们的生活。米勒有着虔诚的信仰,喜爱文学,这种态度在他的创作中也能看出来。如在《晚钟》(见彩色图版)、《拾穗》中所提出的问题,发表当时就牵动众人之心。在题材内容上也具有文学性因素。还有描绘贫苦农民的素描和色粉笔画,同样显示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米勒死于巴比松,和他的好友卢梭葬在一起。 米勒1814—1875MileJ·F·Millet法国画家,生于诺曼底农民家庭。18岁前务农,1833年到瑟堡开始从艺,1837年获一笔奖学金赴巴黎深造,曾拜学院派画家德拉罗虚为师。早期作品多为宗教画和肖像画。40年代末他迁至巴比松时,受友人卢梭的影响,开始把创作的注意力转到农村题材及风景上,并以农民之子的深厚感情,赞美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纯朴,歌颂了劳动的价值,也在某种程度上揭露了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从而成为写实主义画派创始人之一。其笔下的农民形象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感染力,主要是由于他的作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文学性趣味,造型朴实浑厚,色彩单纯无华。其艺术对后人如荷兰画家凡高影响很大。代表作品有《拾穗者》、《牧羊女》(见彩色图版)、《晚钟》等。 米勒美国作家,1915年生于纽约一个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就开始工作,后进入密执安大学学习,同时开始了戏剧创作。米勒认为戏剧应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反对戏剧的商业化。1947年他因剧本《全是我的儿子》而一举成名。写二战时一家工厂老板生产的飞机零件不合格,结果飞机失事,21名飞行员全部丧生,这里面也有他自己的儿子。他受到良心的谴责,最后自尽。剧本 《推销员之死》使他获得极高声誉。一个推销员辛苦工作几十年,结果因年老被老板辞退,精神上深受打击,被称为 “一枚巧妙地埋藏在美国精神大厦下的定时炸弹”。米勒的剧作还有: 《炼狱》、《两个星期一的回忆》、《桥头眺望》、《堕落之后》、《维希事件》、《美国时钟》,短篇小说集 《我不再需要你》,电影剧本 《不合时宜的人》等,还写有戏剧评论。 阿瑟·米勒像 米勒1814—1875Jean Francois Millet法国画家。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1849年后定居巴黎南郊巴比松村,长期接触农民,主要作品都自此产生。画风质朴、凝重,富有抒情意味。作品大多表现了农民勤劳朴实的形象,歌颂他们淳朴的性格,揭露了剥削制度的残酷。在贫困中度过一生,直到晚年以后,他和他的作品才被人们理解和重视。作品有《播种者》、《拾穗者》等。 米勒1915——美国戏剧家,被认为是美国在20世纪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他的处女作是《最幸运的人》。他的成名作完成于1947年的《全是我的儿子》,写一个生产劣质军用物资的制造商。使他赢得1949年普利策奖的《推销员之死》,写一个小人物被虚伪的价值观念所毁灭的故事,使他成为一流美国戏剧家之列。1953年的剧作《炼狱》以1692年巫婆审判案历史题材,影射了他所深恶痛绝的美国50年代的政治迫害运动,该剧历演不衰。以后创作的剧本还有《桥头眺望》、《两个星期一的回忆》、《代价》等。他的作品主题全是刻划人的关系。但早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个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体现需要以自知之明作为与现实妥协的方法,后期作品则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主。 米勒米勒 (1814—1875),法国画家。出生在诺曼底海边荒僻的格鲁奇村的农家。从小就帮助父亲在田里劳动,到了18岁,才开始习画。1837年他获瑟堡市的奖学金去巴黎,进了德拉洛虚的画室。1840年在沙龙展出作品。米勒早期创作多是描写女人体或宗教题材。1849年以后,他住在巴比松进行创作。在巴比松,他与柯罗、卢梭、迪亚兹、德廉、丢普莱特等经常往来,以至被称作所谓巴比松派的一员。但他的兴趣不是描绘风景,而是对农民寄以深深的同情,描绘他们的生活,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正因如此,人们常常称他为 “农民的画家”。 米勒米勒(1814—1875),法国画家。出生在诺曼底海边荒僻的格鲁奇村的农家。从小就帮助父亲在田里劳动,到了18岁,才开始习画。1837年他获瑟堡市的奖学金去巴黎,进了德拉洛虚的画室。1840年在沙龙展出作品。米勒早期创作多是描写女人体或宗教题材。1849年以后,他住在巴比松进行创作。在巴比松,他与柯罗、卢梭、迪亚兹、德廉、丢普莱特等经常往来,以至被称作所谓巴比松派的一员。但他的兴趣不是描绘风景,而是对农民寄以深深的同情,描绘他们的生活,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正因如此,人们常常称他为“农民的画家”。 米勒德国戏剧家。1929年1月9日生于德国的萨克逊。1950年起,先在《星期日》报纸当记者。1953年在《新德意志文学》杂志当编辑,发表的早期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1959年开始成为专业作家。在50年代末,他和妻子英格·米勒一起创作了《校样》和《压低工资的人》两个剧本。1961年他的剧本《迁居的女人或乡村生活》首演。他早期的作品里有明显的布莱希特的风格。他的主要作品还有根据古希腊悲剧改写的剧本《俄底浦斯暴君》(1967)、《普罗米修斯》(1968)、根据莎士比亚的同名悲剧改写的《麦克白》(1972)、根据苏联著名作家革拉特柯夫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本《士敏土》(《水泥》)(1973)、反映法西斯时期人们扭曲的心灵的剧本《战役》(1974)以及反映法西斯末日的剧本《日尔曼妮亚在柏林之死》(1977)、《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的悲剧》(1983)。1959年曾经和妻子英格·米勒一起获得亨利希·曼奖金,1964年获得埃里希·魏纳特奖章,1975年获得莱辛奖金,1979年获得弥尔海默戏剧家奖金。 米勒美国戏剧家。1915年10月17日生。1935年进入密歇根大学,在那里两次获得剧本创作奖。1938年毕业后,返回纽约加入联邦戏剧计划组织,1944年他的《福星高照》在百老汇上演,并未引起注意。使他一举成名的是《都是我的儿子》(1947),并获得纽约剧评界奖。《推销员之死》(1949)上演724场,大受欢迎,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现代剧作,并获得了普利策奖,它在百老汇连续上演了很长时间,在近40年中,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都不断有剧团上演这个戏。1953年,根据1692年发生于马萨诸塞州叶萨拉姆的一桩迫害无辜的历史事件写出了《炼狱》,其政治喻意震动了朝野,顿时成为麦卡锡非美活动调查的重要对象。在此期间他根据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体会写了《桥头眺望》(1955)、《两个星期一的回忆》(1955)和电影剧本《乱点鸳鸯谱》(1961)。60年代,他最成功的剧作是《堕落之后》(1964),他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和新颖的表现手法,受到高度评价。他的其他作品还有反法西斯的《维希事件》(1965)、心理分析剧《代价》(1968)、喜剧《创造世界及其他》(1972)和反应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社会的《美国钟》(1980)等。1956年获密执安大学荣誉文学博士,1958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金质戏剧奖。2005年2月10日去世。 米勒1814—1875Millet,Jean Frangois法国画家,出身农家。后半生的27年定居巴比松村,边耕作边创作,很多重要作品在此产生。作品多以农民生活为题材,充满了人情味,令人感到亲切。他的画面没有过多的人物,单纯明确而有力,如《晚钟》、《倚锄的男子》,动作虽处于静止状态,但人物的内在力却紧紧地吸引了观者。画风含蓄、浑厚、凝重,具有诗一般的抒情气氛。他的作品不为当时资产阶级所赏识,直至晚年,才引起人们的重视。作品还有:《拾穗》、《喂小鸟儿》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