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经义述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经义述闻

训诂学著作。三十五卷。清王引之著。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号曼卿。江苏高邮人。乾隆六十年(1795)举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累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简,为清训诂学家王念孙之子,传父声音文字训诂之学而推广之,治学精博,多有发前人所未发。与其父世称高邮王氏父子。著作除《经义述闻》外,有《经传释词》、《字典考证》等。“自序”说明了书名由来:“引之过庭之日,谨录所闻于大人者以为圭臬,日积月累,遂成卷帙。既由大人之说,触类推之,而见古人之诂训有后人所未能发明者,亦有必当补正者,其字之假借,有必当改读者。不揆愚陋,辄取一隅之见,附于卷中,命曰《经义述闻》。”书中引用其父之说称“家大人曰”,于自己之看法称“引之谨案”。此书对《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大戴礼记》、《礼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国语》、《尔雅》等十二种古书加以考辨,审定句读、讹字、衍文、脱简,全书共二千零四十五条。还附有《春秋名字解诂》、《太岁考》、《通说》各二卷。《通说》上总论了一些词的经典用法,《通说》下则提出了许多训诂条例。其序曰:“皆依类编次,附以通说,其所未竟,归之续编。”
阮元在序中对此书作出了高度评价:“凡古儒所误解者,无不旁征曲喻而得其本义之所在,使古圣贤见之必解颐曰:吾言固如是也。”在《自序》中王引之论述了其父子治训诂的根本方法,归纳起来有两条:一、据上文校字释义。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揆之本文而协”,另一方面是“验之他卷而通”。二、以音求义,不拘形体。这比之段玉裁的“以声为义”说是一大发展。这其实是王氏父子治学之根本方法和态度。在实际运用中,这两条原则则是互相补充证发的。《经义述闻》的主要成就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以声音贯穿训诂,探讨语言内部规律,并利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最主要的是表现在读破通假上。《经义述闻》卷三十二曰:“许氏《说文》论六书假借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盖无本字而后假借它字,此谓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假借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是以汉世经师作注,有读为之例,有当作之例。皆由声同声近者,以意逆之,而得其本字,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也。”另外还用来解释连语。例如,《通说》“狐疑”条说:“嫌疑、狐疑、犹豫、蹢躅皆双声字,狐疑与嫌疑一声之转耳。”二、进行了语法领域的研究,特别是虚词的研究。《通说》“语词误解以实义”条曰:“经典之文,字各有义。而字之为语词者,则无义之可言,但以足句耳。语词而以实义解之,则扞格难通。”在“终风且暴”诸条下的解释,发明意恉,使许多古虚词被后人误解为实义者涣然冰释。三、提出了许多训诂条例,使训诂学得到了理论上的发展。在卷三十二《通说》下中论述了十二条条例。除前面提到过的“经文假借”和“语词误解以实义”两条外,还有:一、“经传并列二字,上下同义”。认为:“古人训诂不避重复,往往有平列二字上下同义者,解者分为二义,反失其指。”二、“经文数句平列,上下不当歧异”。认为:“经文数句平列,义多相类。如其类以解之,则较若画一;否则上下参差,而失其本指矣。”三、“经义上下两义不可合解”。认为:“经义上下两义者,分之则各得其所,合之则扞格难通。”四、“经文不同不可强为之说”。认为:“讲论六艺、稽合同异,名儒之盛事也。述先圣之元意,整百家之不齐,经师之隆轨也,然不齐之说,亦有终不可齐者,作者既所闻异辞,学者亦弟两存其说。必欲牵就而泯其参差,反致溷殽而失其本指。所谓离之则两美,合之则两伤也。”五、“上下省文”。认为:“古人之文有下文因上而省者,亦有上文因下而省者。”六、“增字解经”。认为:“经典之文自有本训,得其本训则文义适相符合,不烦言而已解;失其本训而强为之说,则阢陧不安,乃于文句之间增字以足之,多方迁就而后得申其说,此强经就我,而究非经之本义也。”七、“后人改注疏释文”。认为:“经典讹误之文,有注疏释文已误者,亦有注疏释文未误而后人据已误之正文改之者。学者但见已改之本,以为注疏释文所据之经,已与今本同而不知其未尝同也。”八、“形讹”。认为:“经典之字,往往形近而讹,仍之则义不可解,改之则怡然理顺。”此外还有“衍文”、“上下相因而误”等。
成书于嘉庆二年(1797)。主要版本有王氏四种本;嘉庆二十二年仪征阮氏刻本,收入《皇清经解》;光绪十三年上海鸿宝斋石印本;道光七年京师寿藤书屋重刊本;民国二十四年,上海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铅印本(四部备要本);上海文瑞楼石印本等。

经义述闻

(清)王引之著。32卷。将《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大戴礼记》、《礼记》、《左传》、《国语》、《公羊传》、《穀梁传》、《尔雅》诸书,审定句读、讹字、衍文、脱简。其中训释大都述其父念孙之说,故名。有鸿宝斋石印本、文瑞楼石印本。

经义述闻

训诂学书。清王引之著。三十二卷。凡举《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大戴礼记》、《礼记》、《左传》、《国语》、《公羊传》、《谷梁传》、《尔雅》诸书,校正错讹,通其假借,究明古训。其中训释多述其父王念孙之说,故名。书末附《通说》二卷,多举古书辞例,旧籍伪误之由,是王氏父子治经经验的总结。为训诂学的重要著作。

经义述闻

三十二卷。清王引之撰。王引之生平事迹见“广雅疏证补正”。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曰:“国朝王引之撰。伯申之父怀祖著有《广雅疏证》一书,于声音文字训诂,一以贯之;而其治经也,诸说并列,则求其是;字有假借,则改其读;其所为说,俱见于《广雅疏证》中。伯申即本《疏证》所诠,及平日所闻于其父者,旁征曲喻,证明其说,日积月累,遂成此帙,故曰《经义述闻》。”王引之自序曰:“引之过庭之日谨录所闻于大人者以为圭臬,日积月累,遂成卷帙。既又由大人之说,触类推之,而见古人之诂训有后人所未能发明者,亦有必当补正者,其字之假借,有必当改读者,不揆愚陋,辄取一隅之见,附于卷中,命曰《经义述闻》,以志义方之训。”是书对《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大戴礼记》、《礼记》、《左传》、《国语》、《公羊传》、《穀梁传》、《尔雅》诸书详加考辨,驳正汉唐旧注凡一千七百六十一条。附有《春秋名字解诂》、《太岁考》和《通说》各两卷。《通说》各条,或考辨名物源流,或申发训诂条例,或发明假借,十分精审。王氏父子之学一是以声音通训诂,一是实事求是不主一家。王氏父子学养深厚,又能掌握正确的治学方法,故其成就卓著,《经义述闻》为“王氏四种”之一,其价值素为学者所尊崇。阮元《经义述闻序》曰:“《经义述闻》一书,凡古儒所误解者,无不旁征曲喻,而得其本义之所在。使古圣贤见之,必解颐曰:吾言故如是,数千年误解之,今得明矣。”《郑堂读书记》曰:“然其为书,有《九经古义》之精核,而更加详明;有《经义杂记》之详明,而更加精核;当与《潜研堂文集》《答问》数卷方轨并驾,未知其孰先孰后矣。”是书凡两千零四十五条,皆摘经句为题而解释之,或关乎校勘,或关乎训诂,或关乎制度,或关乎文例等,如卷五“终风且暴”条曰:“家大人曰:《终风篇》‘终风且暴’,《毛诗》曰:终日风为终风。《韩诗》曰:终风,西风也。此皆缘词生训,非经文本义。终犹既也,言既风且暴也。《燕燕》曰: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北门》曰: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小雅·伐木》曰:神之听之,终和且平。《甫田》曰: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正月》曰:终其永怀,又窘阴雨。终字皆当训为既。既终语之转,既已之既转为终,犹既尽之既转为终耳,解者皆失之。”是书卷首引之自序作于嘉庆二年(1797年)三月二日,书当于此时完成。阮元序作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序云:“嘉庆二十年南昌卢氏宣旬,读其书而慕之。既而伯申又从京师以手订全帙寄余,余授之卢氏,卢氏于刻《十三经注疏》之暇,付之刻工。”可证此书刊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为南昌卢宣旬所刊。道光七年(1827年)十二月京师寿藤书屋重刊。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据道光七年本重刊。初刊本为十五卷,道光七年本折为三十二卷。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