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本草类著作。宋唐慎微 (约1056—1093) 撰。三十二卷。慎微字审元,原居蜀州晋原 (今四川崇庆),后迁居成都。出身世医,不愿为官。医术高明,尤以经方见长。约于宋元丰五年 (1082) 撰成是书。载药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方三千余首,方论一千余条。对药物主治、归经、产地、采收、炮炙记述颇详,每药均有附图。内容丰富,反映出宋代本草学发展水平,在中国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至大观二年 (1108)经医官艾晟修订,改名为 《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 《大观本草》 )。从此成为官修本草,颁行全国。政和六年又经医官曹孝忠等校订,删繁辑紊,纠正谬误,改名为 《政和新修证类备用本草》 (简称 《政和本草》 )。绍兴二十九年(1159) 经王继先等修订,名为 《绍兴校订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淳祐九年(1249),平阳张存惠将寇宗奭 《本草衍义》 随文散入 《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中,作为增订,故改名为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书中保存了大量珍贵药学文献,是学习和研究本草学重要参考书。有元大德六年(1302)崇文书院刻本,明嘉靖间刊本,清光绪三十年(1904)武昌柯逢时影宋并重校刊本。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系本草学著作。简称《证类本草》。宋唐慎微撰。初稿写于元丰5年(1082),于元符元年 (1098) 增订成书。31卷。唐慎微字审元,蜀州晋原 (今四川崇庆) 人,后迁居成都行医,医术高明。他为人治病,不要报酬,只求给他提供医药资料。《证类本草》中广博的资料、就是用这种方法征集到的。本书主要是在《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及(《 (嘉祐)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又参考了大量医药文献及文史古籍编撰而成。全书共收药物1746种。卷1、2为“序例”,收载了前代重要本草著作的序文、凡例、药物炮炙、药性理论、方剂组成、各种病症的常用药物,以及药物的配伍宜忌等药物总论方面的内容。卷3~29系药物各论部分。将药物分为10类: 即玉石部、草部、木部、人部、兽部、禽部、虫鱼部、果部、米谷部、菜部,每部又按照上品、中品、下品的次序排列,每一种药物均首列该药的图形,并广引历代文献中有关该药的记载,内容有该药的正名、别名、性味、毒性、药效、主治、产地、生药形态、采制药法以及临床有效单方、医案等。卷30为 “有名未用” 类,系将原 《神农本草经》 及《名医别录》等书中的194种药物,但后世已不详其用途者辑录出原文,以供参考。卷31 “本草图经外草类” 及“本草图经外木蔓类”,是将 《 (嘉祐) 本草图经》一书中增入的植物药品98种分别收载各药的原文及图形。全书内容广泛,尤其是炮炙和附方两部分内容大大充实。本书行文层次分明、先后有序,对资料出处均详加标注,因此,由本书可以清晰看出宋以前主要本草层层增补的发展脉络。今存的《证类本草》有两个主要的版本系统:一是源于大观二年(1108)初刊的《经史证类大观本草》(简称《大观本草》),另一是源于政和六年(1116)医官曹孝忠奉诏校正的《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政和本草》)。这两系统的版本有40余种,主要内容相同,但文字、药序、药图仍有不少差异。今易得且较好的版本是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影印的元代张存惠晦明轩《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该书还包含有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的全部内容。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药学专著。又称《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 《证类本草》。北宋蜀州晋原 (今崇州市) 人唐慎微宋元丰六年(1083年) 著。全书32卷。收载药物1746种,系统收录上自 《神农本草》,下迄唐代各医药名家医药专著中的有关论述,并收载了经、史、传记、佛书、道藏中的有关论述,共引用书籍247种,其中药物学著作17种,其他中医著作97种。保存了许多六朝、唐、宋中医药文献资料。集宋以前药物学成就的大成,对药物的产地、炮制、采集等进行了考订和补充。宋徽宗赵佶改名为 《大观本草》。政和时重修,改名为 《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再次进行整理,取名为 《绍兴本草》。在 《本草纲目》 刊行前500年间一直作为研究中药学的范本,对当时及以后药物学的发展和临床应用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行有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张存惠晦明轩本影印本。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见 《证类本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