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阶段1949—1957年
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到1952年经济恢复时期结束,全省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产量都有较大增长。农业总产值达7.3亿
表9-2-1 1949—1992年甘肃省全民收人增长变化情况
阶 段 | 年 份 | 农民人均纯收入 年平均增长速度 (%) |
新中国成立以来 第 一 阶 段 第 二 阶 段 第 三 阶 段 第 四 阶 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 1949—1992 1949—1957 1958—1965 1966—1976 1978—1992 1949—1978 1979—1992 | 5.2 6.5 0.7 -0.5 12.2 2.1 12.3 |
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32.6%。随着生产的恢复,农民收入也有较大增长,195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4.6元,比1949年增长33.2%。1953年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农业总产值达到9.1亿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23.9%,平均每年递增4.4%。农民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5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2.71元,比1951年增加18.1元,增长24.3%,平均每年递增3.9%,见表9-2-2。
表9-2-2 甘肃省“一五”计划期间农民收人变化情况
单位:元
年份 项 目 | 1951年 | 1954年 | 1956年 | 1957年 |
人均纯收入 集体得到的 家庭副业 | 74.6 | 81.27 1.33 79.94 | 114.50 59.73 54.77 | 92.71 40.38 52.33 |
1.第一阶段1949—1956年
此阶段经过了土地改革,发展了互助组和初级合作社,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 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是走外延型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效益出现低水平基础上的较高速度发展的好形势。从表9-3-1—9-3-5各表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中可以看出:粮食每公顷产量由1949年的780公斤上升到1956年的1 185公斤,平均每年增加3.9公斤,年平均递增速度为6.2%,为三个历史阶段中最快的阶段,高于历史平均水平2.7%的3.5个百分点;粮食人均占有量由1949年的213公斤增加到1956年的312公斤,平均每年增加14公斤,年平均
表9-3-5甘肃省历年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年平均递增速度
单位:%
年份 指标 | 1949—1956年 | 1957—1978年 | 1979—1992年 | 1949—1992年 |
一、土地利用率 | | | | |
粮食每公顷产量 油料每公顷产量 甜菜每公顷产量 | 6.2 0.9 -1.2 | 1.8 0.3 -3.1 | 2.7 6.5 12.9 | 2.7 2.2 3.0 |
二、 人均占有量 | | | | |
粮食 油料 甜菜 猪、牛、羊肉 | 5.6 4.5 21.9 | -0.6 -1.8 4.6 | 0.9 10.0 20.3 8.7 | 0.8 2.7 10.2 |
三、农业劳动生产率 | 6.6 | 1.0 | 3.6 | 2.6 |
四、百元生产费用创造的人均 纯收入 | | 1963—1978年 -3.2 | -4.9 | |
递增速度为5.6%,高出历年平均递增速度0.8%的4.8个百分点,为三个历史阶段中增长最快的阶段。人均占有油料由1949年的5公斤提高到1956年的6.8公斤,人均占有甜菜由1949年的0.3公斤提高到1956年的1.2公斤,其年平均递增速度分别为4.5%和21.9%,远远高于历史平均水平。每个农业劳动力提供的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由1949年的590元提高到1956年的921元,年平均递增速度为6.6%,远远高于历史平均水平2.6%的4个百分点,为提高最快的历史阶段。
农业投入方面主要是活劳动投入,物质投入甚微。在这一阶段中是以解决吃饭为中心,因此粮食发展较快,而经济作物除油料、甜菜有所发展外,其它经济作物未得到发展。另外,由于农民开荒扩种,恶化了生态环境,对以后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