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结构功能学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结构功能学派jiegou gongneng xuepai20世纪40~60年代的社会学主流学派,以倡导对社会系统进行结构功能分析而闻名。它的理论主张被称为结构功能主义,主要理论代表是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及其学生R·K·默顿(1910— )。 结构功能学派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之一。基本概念由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创立,经过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的努力,最后由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确立。基本研究对象是作为整体的社会,重点放在社会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以及各个要素与整体系统之间的功能关系上,旨在揭示社会生活的条件和必要前提,发现维持社会生活稳定的因素,探讨能把社会各种要素协调起来并使之一体化的方法,寻找借以实现功能要求的手段。认为社会系统的各种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功能统一体,各个要素都对系统产生积极功能,强调整合、均衡,认为稳定的相互作用体系一旦建立起来,本身就具有一种使原有状态不变的倾向,系统在本质上不会引起自身的结构变革。结构功能学派把系统观点引入社会学分析,强调从整体联系中认识社会现象,在方法论上具有一定的意义。结构功能学派把社会冲突看作是社会病态,不重视对社会变迁的研究,在理论上具有明显的保守性。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发展到极盛状态,被奉为正宗的美国社会学理论。60年代后期影响下降,但仍不失为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