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结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结集梵文(Sangiti)的意译佛教名词。集体会诵、编纂佛教经典。释迦在世时所说的教义和所制定的戒律都无文字记录。释迦逝世后,弟子们举行集会,对口述经典进行会诵、甄别,系统地加以确定下来。先后有4次结集。第一次,释迦逝世当年,在王舍城,有500比丘参加,诵出经、律二藏。第二次,释迦逝世100年后,在毗舍离城,有700比丘参加,裁定律藏。第三次,阿育王时,在华氏城,有1000比丘参加,清除外道“邪说”。第四次,有两说:北传佛教认为在迦腻色迦王时,于迦湿弥罗;南传佛教认为在公元前1世纪,于斯里兰卡阿卢寺,首次集录巴利文三藏。 结集佛教名词。集合、会诵之意。释迦在世时无文字记载的经书,逝世后弟子们集会,对口述佛经进行会诵、印证、审定校勘,系统地把它们确定下来,即“结集”。佛教史上较重要的结集一般认为有6次。第一次在释迦逝世的当年,由摩诃迦叶在王舍城处的七叶窟主持,僧众500人,形成佛教的“经”、“律”。第二次在释迦逝世一百年后,由于对戒律引起争论,耶舍长老集700僧众在毗舍离举行结集,重定经、律内容。自此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派。第三次由阿育王召集,由目犍连子帝须主持,千人参加,诵出三藏,以清除外道之说。第四次约在佛逝世四百年,大月氏国迦腻色迦王时,在迦湿弥罗,由胁尊者主持,共500人参加。造论解释三藏。第五次在1857年,缅甸明顿王集2000多名上座部僧人在曼德勒校勘巴利文三藏,并将三藏全文和校勘记刻在石碑上。第六次,于1954—1956年在仰光,为纪念释迦佛逝世2500年,由缅甸联邦政府发起,参加者有缅甸、柬埔寨、尼泊尔、印度、泰国等国的比丘2500人,印成了最完善版本的巴利文三藏。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