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续资治通鉴长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续资治通鉴长编编年体北宋史。五百二十卷。南宋李焘撰。李焘(1115—1184),字仁甫,一字子贞,号巽岩。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高宗绍兴八年(1138)进士。十二年,始赴华阳主簿任。后知双流、荣州,在四川担任地方官多年。孝宗乾道三年(1167)召对,授兵部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迁秘书少监兼权起居舍人、实录院检讨官。以言事不为宰相所喜,除直显谟阁、湖北转运副使。淳熙中,拜礼部侍郎、进敷文阁学士、同修国史。著有《六朝通鉴博议》、《续皇朝公卿百官表》、《四系录》、《历代宰相年表》、《江左方镇年表》、《易学》、《春秋学》等。《续资治通鉴长编》是其史学代表作,记载了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下迄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一代一百六十八年的历史。是继《资治通鉴》而作的一部著名编年史。 续资治通鉴长编书名。南宋李焘著。李焘(1115—1184年),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眉州丹棱 (今四川丹棱) 人。其修撰《长编》,前后共历时计40年,分四次编成奏进: 第一次于隆兴元年(1163),第二次于乾道四年 (1168),第三次于淳熙元年 (1174),第四次于淳熙九年。汇总四次所进之书,共980卷。又做《举要》68卷,《目录》5卷,总计1063卷,687册。以编年形式详细记述了自宋太祖建隆元年 (960) 至钦宗靖康二年 (1127) 北宋九朝168年的历史。是书博采实录、国史、会要及野史、文集家乘、行状、笔记、志铭等辑录成书,保留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行政、外交和宫廷的丰富史料。其中神、哲二朝正值王安石变法前后,《长编》 叙神宗朝篇幅228卷,叙哲宗朝120卷,对当时的新法成败及激烈的新旧党争提供了详实的记录。是书实仿司马光 《资治通鉴》 体例,但焘谦称《长编》。又,全书剪裁得当,无芜累之病,却终因卷册巨大、刊刻不易而难全帙流传。明初修《永乐大典》 录入此书,已缺徽宗、钦宗二朝及熙宁、绍圣7年间史事。清初徐乾学得一节残本,仅15卷,虽神宗以后事全缺,也已为当时难见的本子。乾隆修《四库全书》时,自 《永乐大典》 中辑录原文,重编为520卷,即为现在的通行本。宋人杨仲良曾以李焘的 《长编》 为依据,编成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150卷。中间虽亦有残缺,但收有徽宗、钦宗朝事迹,可补今本之不足。中华书局出版了上海师大、华东师大古籍所的点校本。 续资治通鉴长编书名。南宋李焘撰。编年体北宋史。所记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讫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仿司马光《通鉴》先撰长编体例,故名。广取实录、会要、正史以及野史、文集、笔记等私家著述,所引资料有的已散佚,使其史料价值显得很高。旧刻本宋以后流传甚少,今本为编《四库全书》时《永乐大典》中辑书,计五百二十卷。清黄以周辑有《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中华书局标点本为较佳本。 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南宋李焘(1115—1184)撰。焘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南宋史学家。绍兴进士,初在川中任地方官多年,历任知荣州事、礼部郎中、湖北路转运副使、知泸州事、秘阁修撰同修国史实录、知常德府、知遂宁府、敷文阁学士兼侍讲等职,卒谥文简。其人主持修史最为长久,谙熟当代典制,以名节学术知名海内,一生著述丰富。积四十年心力撰成《续资治通鉴长编》,另有《六朝通鉴博议》、《说文解字五音韵谱》、《李文简诗集》等。《续资治通鉴长篇》原九百八十卷,总目五卷,举要六十八卷,修换事目十卷,计一千零六十三卷。今本五百二十卷。李焘取北宋九朝史事,仿司马光《通鉴》体例,著为此书。起建隆,迄靖康,凡168年历史。自孝宗隆兴元年(1163)至淳熙四年(1177)分四次上进。淳熙十年(1183)重新编定,同时呈进一千零六十三卷,是为本书的定本。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先成长编,焘自谦己作不能与《通鉴》媲美,故以“长编”看待自己的著作,因之取名为《续资治通鉴长编》。周密《癸辛杂识》记李焘著书:“作木厨十枚,每厨抽替匣二十枚。每匣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日月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由此可见其用力之勤与方法之密。《长篇》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始终遵循司马光主持编修《通鉴》长编时定的“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的原则。《长编》博采实录、国史、会要、野史、家乘、墓志铭、行状等书约四百种,保存了大量的史籍佚篇。二是继承并发展了 《通鉴考异》的优良传统。司马光撰《通鉴》,同一事件遇有不同记载,在《考异》中胪列异同,并说明自己采择的依据和理由。李焘十分推崇司马光这一作法,对材料削误增补,分注考异,凡一万二千余条,七十万言,亦多有资考证,为研究北宋史的基本史料。《长编》因卷帙过大,刻印困难,传写者多为节录本,几无全刻本,无形中使本书受到重大损失。当时有秘书省按照《通鉴》的规格抄写一部藏于秘阁。明代编修《永乐大典》,曾收入其绝大部分,而世间已无足本流传。清初徐乾学得一节录残本,仅一百七十五卷,包括太祖至英宗五朝内容,篇幅为全本的五分之一,神宗以后之事全缺。乾隆年间开四库馆,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宋”字韵中辑录原文,重编为五百二十卷,原书的主要内容得以恢复,唯神宗、哲宗之间及徽宗、钦宗二朝之事仍有缺佚,通称为阁本,是为今日传世之本。与该书有关的书有宋人杨仲良以李焘之书为依据,编成《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一百五十卷,虽亦有残缺,而可以重补四库辑本《长编》的缺佚部分。清人黄以周、秦缃业等据之将其中收录的阁本原缺之徽、钦两朝以及治平至绍圣中七年事迹之原文,仍按年月编排,再以南宋入托名李焘作的《续宋编年资治通鉴》作为附注,编为《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六十卷。另外李心传的《旧闻正误》,于《长编》多所纠正。本书版本尚有嘉庆二十四年(1819)张金武以阁本的传抄本为依据用活字排印的爱日精庐本,光绪七年(1881)浙江巡抚钟麟命黄以周等人以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所收《长编》校爱日精庐本,并参考一百七十五卷的宋刻本和其他宋人著作,刻版印刷的浙江书局本。解放后有1979年至1991年中华书局出版一至二十五册。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五册黄以周辑补本。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的编年体史书。南宋李焘撰。原本980卷,今存520卷。记载始于宋太祖赵匡胤,止于宋钦宗赵桓,共9朝168年。从1163年到1177年初步完成,1183年又重新编定为980卷,并另有《举要》68卷,《总目》5卷,《修换事总目》10卷,总计1063卷,耗时40年。原本已佚,现存7朝130余年,宋徽宗、钦宗两朝全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