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维生素d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维生素Dweishengsu D英文缩写VD,又名“抗佝偻病维生素”或“骨化醇”。脂溶性维生素之一。包括6种类固醇衍生物,以VD2和VD3为主。VD2又名麦角钙化醇,由食物中的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转化而成;VD3又名胆钙化醇,由存在于皮肤下有胆固醇衍生物(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生成,或由食物摄入。鱼肝油、卵黄、乳类等富含VD。一般情况下,只要保证足够的阳光照射,不易发生VD缺乏症。VD2、VD3本身生物活性极低,经肠粘膜吸收后,在肝脏中生成一羟基衍生物(25-羟VD),再与血浆中的一种球蛋白结合,运送至肾脏中进一步“加工”,生成二羟基衍生物(1,25-二羟VD),才具有高度的生物学活性,到小肠和骨中发挥作用。VD的功能主要是调节体内钙、磷代谢,促进骨骼正常生长发育。如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调控肾脏对磷的排出和回收,维持血中钙、磷浓度的正常水平,并促进成骨细胞形成,参与骨骼和牙齿的正常钙化等。VD缺乏症常发生于阳光照射不足或生长过快而VD摄入不足的婴幼儿。由于钙磷吸收障碍,使牙齿、骨骼发育迟缓、畸形,出现“X”形腿或“O”形腿、“方颅”、“鸡胸”、“串珠胁”等症状,并因血钙过低而表现出神经系统不稳定的种种症状,如易惊、爱出汗、手足抽搐等,临床上称为佝偻病。若成人缺乏VD,则可发生骨软化症。对于VD缺乏症最好的治疗、预防措施是多吃富含VD及其前体的食物,多晒太阳;需要服用VD药物时,应注意补足钙量。过量摄入VD制剂会引起中毒症状,可有恶心、呕吐、腹泻、血钙过高、骨质破坏、动脉硬化、异位钙化等,严重者甚至可出现肾功能衰竭。因此,要按医生规定的剂量服用。 维生素D类固醇化合物,具有抗佝偻病作用,故称为抗佝偻病维生素。维生素D可促进钙磷在肠道的吸收,并将钙磷转送到骨组织中去,促进骨骼钙化。在缺乏维生素D的情况下,骨骼的钙化受到损害,儿童形成佝偻病,成年人形成骨软化症。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有二: 维生素Dweishengsu D类固醇化合物,具有抗佝偻病作用,故称为抗佝偻病维生素。维生素D可促进钙磷在肠道中的吸收,并将钙磷转送到骨组织中去,促进骨骼钙化。在缺乏维生素D的情况下,骨骼的钙化受到损害,儿童形成佝偻病,成年人形成骨软化症。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有二: 维生素D脂溶性维生素。显示钙化固醇生物活力的所有甾体化合物总称。结构和固醇相似,具有防止和治疗软骨病的活力,故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它们可以在紫外辐射下从固醇衍生而来,假如机体能经常充分地接触日光中的紫外光,就不必再从饮食中获取。常见较重要的有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 维生素Dvitamin D维生素D2、D3、D4和D5的总称。化学结构本质是一类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以D2〔24-甲基-9,10-开联胆甾烷-5,7,10(19),22-四烯-3-醇〕和D3〔9,10-开联胆甾烷-5,7,10(19)-三烯-3-醇〕较为重要。无色晶体,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耐酸碱,不易氧化。能调节体内钙、磷代谢,保持血液和组织液中钙、磷的正常浓度。对促进骨骼正常发育,维持神经系统稳定和正常心脏活动有重要作用。缺乏时,钙、磷吸收会发生障碍,骨、牙不能正常发育,手足会出现抽搐、严重者导致佝偻病。存在于鱼肝油、奶和蛋类等动物性食物中。植物性食物中的麦角固醇,或人体和动物皮下的7-脱氢胆固醇,在日光或紫外光照射下可分别转变成维生素D2和D3。 维生素D2 *为(CH2)3时,即为维生素D3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