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绶shòu❶以丝编成的带子。用来系韨等,一般为天子、仕官所佩。《周礼·天官·幕人》:“掌帷幕幄帟绶之事。”汉郑玄注:“绶,组绶。”《礼记·玉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郑玄注:“绶者,所以贯佩玉相承受者也。”《尔雅·释器》:“繸,绶也。”宋邢昺疏:“系玉之组名绶,以其连系璲玉,因名其绶。”《说文解字·糸部》:“绶,韨维也。”《唐六典》卷二二:“组绶之作有五:一曰组,二曰绶,三曰绦,四曰绳,五曰缨。”清厉鹗《辽史拾遗》卷二二:“元昊以兵法部勒诸羌,始衣白窄衫、毡冠、红里顶冠、后垂红结绶。” 绶(山东曲阜窑瓦头汉画像石) 绶系印纽的丝带。佩绶时,挂于右腰一侧,或拖于地,或打成一大回环,让剩余部分下垂。贮绶有绶囊,平时佩于腰间。以皮制的称“鞶囊”,画虎头形象的称“虎头鞶囊”。绶带的颜色、长短、宽窄和绪头多少皆以官阶等级不同而异。此制创始于周,行于汉,唐宋沿用。因它常与官印一起由朝廷颁发,故又称“印绶”,或称“玺绶”。色有紫、绿、青、墨、赤、黄、缥、绀等。帝王绶带长的有过二丈的 (汉代一尺约等于现在六寸半),短的也有一丈七八尺。诸侯王是金玺绿绶,相国和丞相为金印紫绶(后改为绿绶),太师、太保、太傅、太尉及左右将军俱是金印紫绶。御史大夫则银印黑绶。六百石以下、二百石以上官员用铜印黄绶。 珮绶 绶本处指“印绶”,即官印印纽上的丝带。它是权力的象征。汉制,官吏外出,必须把官印佩在腰间,并把绶带垂在处边,故而成为官吏腰间的一种饰物。绶带的颜色因官职而有明显的区别,如公、侯、将军佩紫绶,比二千石以上青绶,比六百石以上黑绶,比二百石以上黄绶。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