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绿色革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绿色革命指本部设在墨西哥的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从1953年始,经10余年工作,广泛利用日本品种“农林10号”的矮秆基因源,培育出一系列墨西哥半矮秆小麦。这些品种具高产、抗倒、抗病和适应性广等优点,使墨西哥从一个小麦输入国变为完全自给的国家。其中一些品种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国家推广,大幅度提高产量,在小麦生产上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为此,小麦育种主持人勃劳格(N.E.Borlaug)博士获1970年诺贝尔和平奖。 绿色革命发展中国家进行科学培育并推广农业优良品种的一系列活动。旨在解决粮食问题。1943年开始于墨西哥。20世纪五六十年代阿根廷和亚洲某些国家相继开展。参见“农业”中的“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20世纪60年代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将高产谷物品种和农业技术推广到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促使其粮食增产的一项技术改革活动。如“墨西哥小麦”和“菲律宾水稻”等,在某些国家推广后,曾使粮食产量显著增长。此后不久,就逐渐暴露了其局限性,主要是它导致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和土壤退化。90年代初,又发现其高产谷物中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很低,用作粮食常因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不良而削弱了人们抵御传染病和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最终使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经济的持续发展受阻。由此有人提出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设想,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国际力量,为发展中国家培育既高产又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作物新品种。迄今已发现一种既高产而又能从贫瘠土地中吸收锌,并将其富集于种子中的小麦种质;一种富含β-胡萝卜素(维生素A的前体)的木薯种质。 绿色革命发展中国家为解决粮食问题在农业生产上进行各种技术革命活动的总称。其主要内容为: 发展生物技术; 采用高产良种; 扩大灌溉面积; 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增加和改进农业机械等。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达到增加粮食产量的目的。拉美和亚洲国家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特别在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进行绿色革命方面,有的国家取得明显效果。如印度、菲律宾等国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农业生产发展较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70年代以后,绿色革命在亚非拉国家广泛兴起。为解决世界性粮食短缺问题,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 绿色革命由发达国家兴起的帮助不发达国家引进和培育高产稻麦新品种的活动。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1961年培育出高产矮秆“墨西哥小麦”品种,1965年育成IR—8“菲律宾水稻”高产矮秆、抗倒伏品种。70年代绿色革命已在20多个国家推行。 绿色革命发达国家在第三世界开展的以培育和引进高产稻麦新品种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技术改革活动。它发端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洛克菲勒财团和福特财团派农业专家到亚、非、拉国家,设立各种农业研究中心,选育、推广稻麦高产品种(如1961年育成高产矮秆“墨西哥小麦”品种,1965年育成高产矮秆、耐肥、抗倒伏的IR—8“菲律宾水稻”品种),对粮食增产起了一定的作用。绿色革命,七十年代已在印度、印尼、巴基斯坦等20多个国家推行。通过种植各种良种作物,加上化肥、农药、灌溉及改良农机具,能使农作物得到不同程度的增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作用逐渐消失。绿色革命的进程与其说是革命性的,不如说是一个进化过程。绿色革命在取得某些成功的同时,也遇到种种问题:诸如有些高产品种容易遭受病虫害,需要一整套措施才能达到和本地品种相等的产量,而且有时蛋白质含量还低于传统品种。它表明单凭技术,特别是单凭单一的技术措施,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虽然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培育出的新品种不但具有抗病力,而且增强了对气候的适应性,不再象早期的高产品种那样必须投入很大的力量,才能适应当地的具体条件。但是,绿色革命遇到的一些遗传适应性无法解决的问题,是由社会制度和基础设施的限制造成的。比如,推广高产品种需要优良的水利、化肥等条件,这就使生产费用增加,因此良种只能在少数富裕农民中间推广;有机肥料是高产作物所需氮肥的主要来源,但一些国家燃料缺乏,农民往往将粪肥晒干改作燃料之用;等等,都使高产品种的优越性无法发挥。因此,近年来,绿色革命已由原来的推广高产品种为主,逐步转向进行综合的农业技术改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