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罗兰之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罗兰之歌》luolanzhige法国中世纪英雄史诗的代表作品。全诗长4千余行,分291节,是用当时的民间语言罗曼语写成的。尚未被查理大帝征服的马席勒国王在查理大帝大军压境之际,一面遣使求和,一面企图暗地袭击敌军。查理大帝的外甥罗兰骑士建议派另一骑士加奈隆去敌方探听虚实。然而,到敌营的加奈隆叛变了。他领敌军在山谷伏击罗兰的2万骑兵。罗兰战死沙场,全军覆没。查理大帝援救罗兰,亦无法挽回败局。回到法国后,查理大帝对加奈隆处以四马分尸的极刑。 《罗兰之歌》是法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一部英雄叙事长诗,最重要的武功歌。大约产生于1080年。 罗兰之歌英雄史诗。最初是法国民间行吟诗人的口头作品,后经教会文人加工成定本。作者不详。约写成于11世纪末12世纪初。全诗长4002行,共291节。叙述查理大帝于8世纪出征西班牙,班师回朝时,担任后卫的骑士罗兰遭敌军伏击,壮烈阵亡。赞美罗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英雄主义精神,歌颂查理大帝的卓越功勋。展示了中世纪社会生活画面。情节波澜起伏,场景宏伟开阔,气氛热烈,语言朴实,为欧洲中世纪最著名最有艺术感染力的英雄史诗。 《罗兰之歌》Chanson de Roland英雄史诗,法国最古老的文学作品之一,产生于法国加佩王朝统治的11世纪。《罗兰之歌》是法国中世纪诗歌“武功歌”的代表作。它的雏形是11世纪前民间行吟诗人口头广为传诵的诗歌。11世纪末,这类歌谣才用文学记录下来。12世纪盛传手抄本,由行吟诗人在集市、修道院、教堂附近弹琴咏唱。13世纪在法国南方达到鼎盛时期。《罗兰之歌》全诗为4002行,共291节,用罗曼方言写成,以牛津大学收藏的抄本最为完善。其内容主要写查理大帝远征西班牙败北的历史故事,着力歌颂查理大帝的侄儿罗兰英勇善战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全诗结构大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罗兰的继父加奈隆向伊斯兰教国王马席勒投降叛变的经过;第二部分描写查理大帝的侄子罗兰统率两万骑兵,在荆棘谷遭马席勒率领十万大军阻击,全军覆没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查理大帝审判加奈隆的经过。加奈隆落得个四马分尸的下场。全诗着力歌颂查理大帝统一法兰西、创建理想的封建王国的丰功伟绩,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正如马克思所说:“这部作品带有基督教英雄主义的性质”。诗中罗兰的形象体现了忠君爱国和英勇献身的精神,尽管《罗兰之歌》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它是法兰西古老文化的象征,是法国英雄史诗的高峰之作。其艺术特点是,诗律简洁明快,人物形象鲜明。它采用夸张的手法描绘法兰西战士的英勇善战;始终以对照的手法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至今仍被法国人民颂扬为赞美英雄业绩的优秀作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