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弼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96 王弼1899—1977

航空活动家、现代中国航空先驱。江苏永修县人。1925年去苏联学习航空工程,先后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地勤航空学院、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航空工程系。回国后历任新疆航空训练班教员、延安机械工程学校校长、军委作战部空军组组长、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政委、军委航空局政委。王弼为建立革命根据地航空学校、聚集培养航空人才、创建我国空军做出重要贡献。1949年后任空军副政委兼工程部部长、副司令员,1951年后任重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第三机械部顾问。主要译著有《航空发动机原理》。


042 王弼226—249

魏晋玄学家。字辅嗣。魏山阳(今河南焦作)人。正始十年(公元249)因事免职,死时年仅24岁。认为“道”或“无”是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天地虽广,以无为心”。提出“无为体,有为用”“体用不二”,强调“贵无”,“贱有”。并从本末、体用、动静、一多等关系来论证“以无为本”。在哲学方法上宣扬“辨名析理”,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著名命题。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名教(有)出于自然(无),以为只要符合“自然”,“无为”。的原则,名教是完全必要的。他“援老入儒”,融合儒道,反对何晏等人的“圣人无喜怒哀乐”之说,认为圣人同普通人一样也有五情,“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进而提出了 “圣人体无” 的观点。在政治上主张“治众者至寡”,“执一统众之道”。主要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等。


044 王弼

三国魏名士,玄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主张“言不尽意”。认为名必有所分,称必有所由。说明概念总是割裂事物某一部分特征来反映事物,并由此认为“言之者失其常,名之者离其真”,名不能把握“道”。区分“名”与“称”的不同,认为“名也者,定彼者也;称也者,从谓者也,名生乎彼,称出乎我。承认名号与对象相对应。有《周易注》、《老子注》、《老子指略》 等。


090 王弼

在伦理道德上提出 “名教” 出于 “自然”的理论。继承了老子的无为思想,认为儒家的纲常名教都是从“道”派生出来的,“道” 的本性是“无”,要“尽德”必须“以无为用”,道德理想是“任自然”而“无为”。达到以 “无知”为真,以 “无为” 为善,以 “无名”为美的境界,目的是要求君主清静无为,百姓愚昧无知。在性与情的关系上,认为人之性是与“道”相通的,所以是“无善无恶”的,“情”能体现“性”则正,反之则“邪”,“性其情”就是“情之正”,“不性其情”便会流于“情之邪”。性与情的关系是“静”与“动”的关系,从以“静”制“动”的观点出发,认为应以“性”制“情”,这点开辟了我国人性论研究的一条新途径,对后世影响很大。

王弼226—249Wangbi

三国魏名土,玄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字辅嗣,曹魏时山阳(今河南修县)人。少年即有盛名,好论儒道,善言名理,深受何晏器重。与何晏共同建立了“以无为本”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认为万有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本体——“道”或“无”,世界万物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有“无”作为它的本体,而多种多样的万物,就是这个本体的表现。从而把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引向了以无为体,以有为用的本体论。并从本来、体用、动静、一多等关系来论证“以无为本”。在认识论上,提出了“得意在忘象”的命题,认为只有抛弃物象,才能把握事物的义理或规律。把哲学运用于政治领域,主张名教出于自然,只要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符合“自然”、“无为”的原则,就是合理的,并鼓吹“执一统众之道”。主要著作有《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等。

王弼?—1393

明初将领。其先定远(今属安徽省)人,后迁临淮。因善用双刀,号称双刀王。元末,曾组织武装于三台山,后帅所部投归朱元璋。朱元璋使备宿卫。在攻婺源州时,斩守将铁木儿不花,拔其城。二十年(1360年)擢元帅。以后在大战鄱阳湖,攻克武昌,以及夺取淮东的战斗中皆有功。二十六年迁骁骑右卫亲军指挥使。二十七年在克平江的战斗中,帅军奋击,大败张士诚,受赏甚厚。后又从徐达征中原,取元都(今北京),克山西,征陕西。洪武三年授大都督府佥事。十一年佐沐英征朵甘,论功封定远侯。二十年以副将军从冯胜北伐,降纳哈初。二十三年奉诏还乡。二十五年又从冯胜、傅友德练兵山西、河南。次年被召还赐死。

王弼226—249

三国魏名士,玄学家,魏晋玄学主要创始人之一。字辅嗣,魏山阳郡(今山东金乡县)人。与何晏、夏侯玄等首倡正始玄风,竞事清谈。提出“万物皆由道而生”,将老子“有生于无”观点引向以无为体,以有为用,强调贵无贱有。从本末、体用、动静、一多等方面论证“以无为本”,将古代哲学由宇宙生成论发展为哲学本体论。在解《易》中提出与汉儒象数学相反的义理之学。主张名教出于自然,提出“万物自相治理”的政治思想,借以调和自然与名教关系。主张圣人当为真、善、美的统一。其治学特征为援道入儒,自成新说。主要著作《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等。参见“美学”中的“王弼”。


王弼

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开玄学清谈之风。提出“得意忘象”等美学命题。参见“得意忘象”和“哲学”中的“王弼”。

王弼226—249

字辅嗣,曹魏时著名玄学理论家,有《老子法》《周易法》等传世。他在进行哲理阐释的同时,也涉及到文学问题。先秦《易经》中有“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情伪”的说法,《庄子》中有“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的观点。王弼综合这些看法,为着玄理宣传的需要,也对“言”——“象”——“意”的关系进行了思辨性的考索与论证。他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周易略例·明象》)这是说,言,可以勾画出象来;象,可以传达出意来;言可立象,象可尽意。这里的言,泛指一切书面的和口头的语言,当然不仅是文学语言;这里的意,则泛指人的一切概念、观点、思想、理论,或情志、印象、风采、气质等等;这里的象,就不仅指生活中实有的人的形象及事象物象,还包括人们经过想象、联想、幻想而构撰出来的各种幻象。运用这种“立象尽意”的原则于散文创作,就要求以优美的文学语言,鲜明的文学形象,来传达人们对于生活的独特感受与评价、理解与体验。在文学欣赏中,就要懂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不要拘泥于具体物象或只言片语,而应从精神上去契合它、领悟它。这样,王弼就不仅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去“立象”、去写作,也教会人们如何去阅读,去欣赏。他的玄学思辨,在文学批评史上,也提供了有用的思想资料。


王弼226——249

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人。生于魏文帝黄初七年,卒于魏嘉平元年。玄学家。曾任尚书郎,少年即享高名。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开玄学清谈风气,世称“正道之音”。认为“道者‘无’之称也”,天地虽大,“寂然至无,是其本矣”。“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对“道”作了唯心主义的解释。更从“凡有皆始于无”,肯定名教(有)出于自然(无)。用“援老入儒”方式,为封建伦理纲常辩护,即以新的玄学代替当时逐渐失势的汉儒经学。其注《易》偏重哲理,扫除汉代经学烦琐之风。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

王弼?~1392

号双刀王,初结乡人,依三台山树栅自固。后率部投朱元璋,使备宿卫。明洪武三年(1370)授大都督府佥事。十一年,从沐英征西番,以功封定远侯。十四年,从傅友德征云南,擒段世,破石门关,下金齿。复从蓝王北出塞,为前锋,驰敌营,尽获元朝残孽及宫妃官属。二十五年,从冯胜、傅友德陈军山西、河南。次年召还。后坐“蓝党”死。

王弼226~249

三国魏玄学家。字辅嗣。山阳(今河南焦作)人。少年即有盛名,好论儒道,通辩能言,而事功非其所长。曾任尚书郎,因事免官。善谈玄理,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开玄学清谈风气,世称 “正始之音” 。他在《老子注》 中提出 “万物皆由道而生” 。“道” 就是 “无” 的名称。认为万 “有” 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最高本体——“道”或 “无” 。从而把老子 “有生于无”的思想引向以无为体、以有为用,提出了 “体用不二” 的思想。强调 “贵无” 而 “贱有” ,指出“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并从本末、体用、动静、一多等关系来论证 “以无为本” 。在认识论上,其《周易略例·明象》提出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的观点。在 “名教” 与 “自然” 的关系上,主张 “名教” 出于 “自然” ,认为只要符合 “自然” “无为” 的原则,设官分职,“名教” 则是完全必要的。曾与傅嘏讨论孔、老异同。《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中记载,他认为 “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 ,以援老入儒融合儒道。反对何晏 “圣人无喜怒哀乐” 的主张,认为圣人也有五情,与众人的区别仅在于“应物而无累于物” 。其主要著作有 《周易注》 、《周易略例》 、《老子注》 、《老子指略》等。

王弼226—249

三国魏经学家、思想家,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字辅嗣,山阳高平(今邹县西南)人。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子》,通辩能言。他把孔子与老子结合在一起。“援道入儒,以道释儒”,是王弼思想的基本倾向。在哲学上,祖述老、庄,明确提出“以无为本”的宇宙观:“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老子》四十章注)万物之变化,亦本之于无:“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周易·复卦注》)对于孔子所“志于道”,王弼亦言:“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王弼集校释·论语释疑》)把世界万有归本于无,是王弼思想体系的根本。在政治上,他提出“崇本举末”、“以寡治众”,“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只有自然无为,才会有仁、义、礼、智;“名教”出于“自然”;只有“贵无”,才能“全有”。他还提出“崇本息末”的原则:“夫以道治国,崇本以息末。”(《老子》五十七章注)认为“《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老子指略》)其所崇之“本”,为内心之虚无;所息之“末”,乃形体之物欲。对于儒家经典的注疏,王弼一反汉儒解经之支离烦琐,偏重哲理发挥,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易》、《老》之注,唐宋之后均曾被官方定之为标准注释。主要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等。近中华书局所出楼宇烈《王弼集校释》,较全面地集中了今存之王弼著作。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6:3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