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羌笛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羌笛

源于羌族的吹奏乐器。汉代即已流行。汉马融《长笛赋》引庶士丘仲语:“近世双笛从羌起”。汉应劭《风俗通义》又引《长笛赋》中的引文以证之。竖吹,多为双管,古代羌笛为单簧双管。其历史悠久,汉代已流传于甘肃、四川等地。汉许慎《说文解字》: “羌笛三孔”。一说此笛本四孔,汉人京房加一孔,以备五音。唐诗中常写到羌笛。王之涣《凉州词》: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王维《凉州赛神》: “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现在流行的羌笛即由古代发展而来。

羌笛

属于自由簧气鸣乐器的一种。流传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吹管乐器。竖吹,多为双管。古代羌笛是对羌人吹管乐器的泛称,包括哨振(边棱音)和簧振 (单簧) 两类。在东汉的 《说文解字》、唐代的《乐府杂录》中都有关于羌笛的记载。演奏羌笛时,两管均含入口内,指法与一般笛子指法相似,用循环换气法吹奏。羌笛音色抒情、悠扬,适于表达哀伤或怡然自得的情绪。

羌笛

中国古代吹奏乐器。为笛类之一种。源于羌地,汉代张骞出使西域,遂带入中原,故称为“羌笛”。原为四孔,京房定音律,又增一孔,为五礼,以备五音。汉灵帝极喜爱之。至唐代遂遍传于民间,其曲盛行者,有《关山月》、《折杨柳》、《落梅花》等,备受时人欢迎。著名诗人多作有咏笛之诗,如李峤诗曰: “羌笛写余声,长吟入夜清。《关山》孤月下,来向陇头鸣。逐吹《梅花落》,含春柳色惊。”其他名句,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等,更是脍炙人口,老幼传诵。直至元、明二代,羌笛仍作为宴乐的演奏乐器。元代羌笛,似笛而长,仅有三孔。明代演奏四夷舞乐则用之。

羌笛

羌族民间乐器,一种古老的六声阶的双管竖笛。流行于四川省境内岷江上游羌族人民之中。最初只有4个按孔。公元前1世纪时,西汉京房 (前77年~后37年) 在后端加了一个最高音按孔,始成5个按孔。羌民一般在野外吹奏,其音调单一、婉转,有凄凉之感。唐王之涣 《出塞》 诗云: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

羌族、藏族使用的吹奏乐器。羌语称为“须须”、“土布里”、“帮”。藏语称作“吕渣”、“肖列”。流行于四川省阿坝州羌族、藏族地区。从汉开始流传至今。今为双管,竹制。管呈方形,约长17厘米,直径1厘米,有5、6个等距离按孔。管内有一簧片,竹制,簧舌朝上。演奏时,双手执笛按孔,含簧于口内,竖吹。音色柔润、哀婉。多为牧人用于自娱。

羌笛

一种古老的六声阶的竖笛。汉时简称 “” (即笛)。最初只有四个按孔,公元前一世纪,经过京房(前77—37年)在其后加了一个最高音的按孔,遂成五孔笛,是羌族乐器中最具特色的乐器,歌舞时用以伴奏或独奏。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4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