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指略魏晋玄学的著作。王弼(生平见《周易注》条)著。《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何劭《王弼传》:“弼注老子,为之指归,致有理统,著道略论。”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王弼《老子指略》一卷,《新唐书·艺文志》载王弼《老子指略》二卷,《宋史·艺文志》载王弼《道德略归》一卷。原书已佚。近人王维诚考证,《道藏》中保存的《老子指归略例》和《老子微旨略例》,便是王弼《老子指略》的遗文(详见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七卷第三号),共一卷。基本思想与《老子注》同。 作者把《老子》的哲学归结为“崇本息末”:“《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观其所由,寻其所归,言不远宗,事不失主。”认为只有崇本息末,才能不迷失原则和不脱离主宰。以这样的观点来看待“名教”和“自然”,把它们看作“末”和“本”的关系,只有懂得名教出于自然,从而顺应自然,名教才能自然而然地被遵守。“绝圣而后圣功全,弃仁而后仁德厚”。否则“舍本而攻末”,一味地“崇仁义”,反而会使人变得虚伪。作者认为老子的“见素抱朴以绝圣智”,“皆崇本息末之谓也”。老子使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是杜绝道德虚伪的根本原则。 此书认为万物的本体是无形无名的道:“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有形的万物对于无形的本体(道)来说只能是“末”,“可道之盛未足以官天地,有形之极未足以府万物。”可以表述的和有形可见的最盛大的事物,也不能统御和包括天地万物。作为万物之本,是人们的感官不能感受到的,“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它不具有任何物质属性,“其为物也混成,其为象也无形”。这就论证了“以无为本”的观点。 在“言意”之辩上,作者对“名”与“称”作了区分。认为“称之曰道”、“谓之曰玄”,是“称谓”而不是“名号”。“名也者,定彼者也;称也者,从谓者也。名生乎彼,称出乎我。”就是说,名号是与对象相对应的,而称谓在于表达“我”所把握的义理。认为给本体以各种称谓都是有局限性的:“夫道也者,取乎万物之所由也;玄也者,取乎幽冥之所出也;深也者,取乎探赜而不可究也……然则道、玄、深、大、微、远之言,各有其义,未尽其极者也。”就是说,称本体为道、玄、深、大、微、远等,也都是分别取其某个“义”,而没有全面地“尽其极”。这是认为名言是不可能完全把握本体的。 强调对《老子》要着重领会其精神实质,而不可拘泥于个别的文句。“《老子》之文,欲辩而诘者,则失其旨也;欲名而责者,则违其义也。”这种解《老子》的方法和其解《易》的方法是一致的。 现收入中华书局版《王弼集校释》。 老子指略三国魏王弼著。一卷。原书已佚,近人王维诚于《道藏》中重新发现。比较儒、道、墨、法、名、杂诸家思想,认为唯老子之学“致以明至之理”。展开本无有无之辨,得出“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的结论。后收入《王弼集校释》。 老子指略三国魏王弼著。原书久佚,近人王维诚据《云芨七签》中《老君指归略例》及《道藏》中《老子微指例略》辑录而成。《三国志·魏书·钟会传》裴注引何劭《王弼传》曰:“弼注《老子》,为之指略,致有理统。著《道略论》。”陆德明《经典释文》亦言作《老子指略》1卷,体例为概说《老子》宗旨。其言曰:“《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其本即“无”;“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此亦王弼哲学思想之大旨。今人楼宇烈《王弼集校释》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