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老年人眩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老年人眩晕眩晕是人对于空间关系的平衡和定向感觉障碍。表现为在并不存在运动的情况下,感觉自身或周围景物的旋转,移动或倾斜感,常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及濒死感。眩晕是一种非常不舒适的症状,老年人更为多见,并且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人体通过视觉、本体感觉和迷路——前庭系统即平衡三联以及皮层,皮层下的协同作用来维持平衡,保持正常的空间定向能力。当正常刺激作用于功能不良的或过强刺激作用于功能正常的平衡三联时,均可引起过强的异常冲动产生眩晕。眩晕既可以突然发生很快终止,也可以经数周甚至数月而不缓解。眩晕重者可卧床不起,只有在某一体位闭目不动时才能使眩晕减轻,轻者只有在行走时才觉不平衡,或行走不稳,向一侧倾斜。老年人可因突然眩晕而跌倒,也可开始并不觉得眩晕,倒地后才觉得眩晕,而跌倒对老人是非常危险的。在眩晕时进行检查可发现闭目时向一侧过指和眼球震颤。按照传统和解剖部位眩晕可分为两类:在内耳迷路到前庭神经核之前的病变所引起的周围性眩晕和自前庭神经核到前庭的皮层代表区之间的病变所致的中枢性眩晕。老年人由于前庭系统周围结构的老年性变性和前庭神经纤维数量的减少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普遍存在,所以老年人眩晕既有周围性眩晕又有中枢性眩晕,在临床上很难截然分开。老年人眩晕最多见于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因为椎—基底动脉供应耳蜗,前庭神经核和脑干许多结构的血液。而供应这些结构的动脉都是细小的终动脉,任何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都可引起这些结构缺血而发生功能障碍产生眩晕。各种心血管病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血压、高血压以及颈椎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都可以导致椎一基底动脉缺血而出现眩晕。脑干、小脑出血和肿瘤也可以产生眩晕。有些药物的代谢率老年人比青年人慢容易产生药物过量和前庭神经的损害,如苯妥英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因此老年人用药要特别小心。由于引起眩晕的病因很多,在治疗上首先是病因治疗,其次是对症治疗。所以当老年人出现眩晕时,应到医院进行检查,尽可能明确病因,进行病因治疗。乘晕宁、西比灵、苯海拉明、东莨菪硷等对缓解眩晕症状有相当的疗效。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