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老残游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老残游记长篇小说。清末刘鹗(1857—1909)撰。二十回。鹗字铁云,别署红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通数学、医术、水利等学。曾于河南巡抚吴大澂、山东巡抚张曜处作幕宾。因治河有功被保荐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知府衔任用。亦曾行医、经商。一九○八年以“私售仓粟”罪充军新疆,次年病故。著述颇多,除数学、医学等著作外,有《铁云藏龟》(为我国首次著录甲骨文著作)、《铁云诗存》等。是书叙江湖医生老残游历见闻,反映清末社会现实,表现作者对时局的看法及政治主张。所述玉贤、刚弼两人物,名为清官,实为酷吏,揭示“清官”罪恶,抨击当时社会黑暗及吏治腐败,言人所未尝言。艺术成就较高,“写景状物,时有可观”,(鲁迅语)。描写细腻逼真,语言生动流畅,引人入胜。然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及义和团运动,企图补救封建社会残局,是其思想局限。最初刊于《绣像小说》半月刊,连载自十三回中断。后又重新刊于天津《日日新闻》。有天津《日日新闻》社、上海商务印书馆、上海亚东图书馆、良友图书公司等印本。有一九五七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本。一九八一年齐鲁书社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本、光绪三十三年(1909)上海神州日报馆本校订出版,后附续集遗稿九回及外编卷一残稿,最为完备。 332 老残游记近代长篇小说,为“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刘鹗撰,原署“洪都百炼生撰”。全书20回,另有残稿二集9回、外编1卷。小说以游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线索,以几个山东地方官员的治绩为主要内容,反映了清末的社会现实。在思想内容上揭露了清官之酷与国势之危,颇多新意;在艺术表现上也比较突出,尤以描写技巧最被人称道,“白妞说书” 一节传诵极广。 老残游记长篇小说。原署名为洪都百炼生著。实为清刘鹗作。写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全书二十回。全书通过江湖医生老残在经历中的言论闻见来表现作者妄图补好封建残局的思想。小说着重描写和暴露曹州知府玉贤与派往齐河县会审的刚弼二人的 “暴政”。以此与山东巡抚张宫保、知府白子寿的“仁政”相对立。老残则依靠巡抚的信任处处抱打不平,救民于水火之中。玉贤与刚弼名为“能吏”、“清官”,实则残暴昏庸,滥杀良民。玉贤为博得“办盗”、“能吏”之名,“杀民如杀贼”,“血染顶珠红”。刚弼名为清官,实为酷吏,主观臆断,独断专行,把无辜的贾魏氏屈打成招,还逼她牵连父亲。幸遇老残,函请宫保派白太守复审,才救了贾魏氏一家。小说极力美化张宫保爱才若渴,仁慈爱民;白太守一清如水,明察秋毫。并借黄龙子之口痛骂“北拳南革”,斥义和团是“疫鼠”、“害马”,几乎断送国家性命,说革命派如佛经中之魔王阿修罗,总与上帝捣乱。此书另有续集九回,内容更为消极荒诞。 《老残游记》长篇小说。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者刘鹗。全书20回。这部小说以江湖医生老残行医旅程中的经历为线索,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暴露了当时某些官吏的残暴昏庸,着重抨击了那些名为“清官”“能吏”、实为昏官酷吏的虐民行为,痛斥他们以“万家流血”染红自己顶子的罪恶实质。小说着重描绘了玉贤、刚弼两个酷吏的暴政。玉贤、刚弼二人自命清廉,实际残忍横暴,他们为了做大官不惜用无辜百姓的血去染红顶子。山东巡抚张耀到处访求“奇才异能之士”,一副求贤若渴的样子,实际上贤愚不分、黑白颠倒。小说对这些所谓廉洁官吏的揭露,从一个侧面抨击了当时的黑暗吏治。小说也描写了人民的苦难。作品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诋毁和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认为当时社会现实虽如一盘“残局”,只要能送上一个“最准”的外国罗盘,仍可走出一条“补残”之路,这说明作者是为挽救垂死的封建制度而写作此书的。《老残游记》对人物和景物的描写比较细腻、生动,像大明湖的风光、黄河的冰雪、桃花山的月夜等,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玉贤、刚弼这两个人物形象塑造得比较成功。作品语言清新活泼,还有不少细腻的心理描写。缺点是情节缺乏提炼,结构松散。尽管如此,《老残游记》与晚清同类小说相比,艺术成就仍是比较高的。 老残游记长篇小说。清末刘鹗作。二十回,以江湖医生老残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暴露晚清官吏的残暴昏庸,着重抨击了那些名为“清官”、“能吏”实为贪官、酷吏的虐民行为。状物写景自然逼真,叙事生动形象,语言也颇清新流畅。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陈翔鹤校、戴鸿森注本,并附续集六回,1982年再版附续集九回。 老残游记晚清刘鹗 (1857—1909)撰。刘鹗字铁云,号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 (今镇江市)人。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对通过科举博取功名没有兴趣,他崇拜西学,喜欢研究数学、医学、水利等,年轻时还做过医生和商人。曾在河南、山东巡抚处做慕宾,帮助治理黄河,获得声誉,以知府任用。后作官不得志,弃官经商,想去创办实业,但失败了。1900年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刘鹗向联军购买太仓粮食,赈济北京饥民。结果清王朝以私开太仓之罪,将他充军到新疆,第二年七月病死在迪化 (今乌鲁木齐)。刘鹗著述较多,除本书外,还有《治河七说》、《历代黄河变迁图考》、《铁云藏龟》、《铁云藏陶》、《铁云泥封》、《铁云诗存》等。《老残游记》二十回,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者在自叙中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刘鹗看到封建社会“棋局已残”,不胜悲伤,想通过他的作品为这封建统治的“残局”指出一条“补残”的道路,以挽救垂死的封建主义制度。小说写一个被人称作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到处行医,和各地官场发生联系。他去查访酷吏的罪行,得到了庄宫保的信任,参加了平反冤狱的工作。他替城武县知县策划“制盗”的计策,同情被黄河水淹的百姓,批评清朝官吏对治河的无知。他的目的,就是要帮助象庄宫保那样的 “贤臣”,整顿好吏治,撤掉害民的酷吏,帮助清朝治理好黄河,对人民实行“仁政”,来挽救清朝的没落。书中借老残的游历见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攻击,揭发了所谓 “不要钱”的 “清官”,其实是一些 “急于做大官”,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客观上帮助人民认识到对整个官僚集团是不能寄以任何希望的。这里反映出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比较进步的一面。但作者的基本政治观却是落后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这在书中也有明显的表现。《老残游记》的艺术成就在晚清小说里是比较突出的。对人物和景物的描写比较细腻、生动,象大明湖的风光、黄河的冰雪、桃花山的月夜等都写得自然逼真,色彩鲜明。白妞说书一节,写得绘声绘色,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赞它 “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它无论在语言的运用上、在对生活的观察上、在细节的描绘上,都显示出作者不愿因袭、追求创新的精神。《老残游记》最初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李伯元主编的《绣像小说》半月刊上连载,到第十三回中止。第二年在天津《日日新闻》重新发表,共二十回。全书在光绪三十二年出版。后有多种版本。今通行版本为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本,近人陈翔鹤校,戴鸿森注。这个本子以天津《日日新闻》本为主,参校了《绣像小说》本、亚东图书馆本、艺文书房本,改正误字,订正标点,注释比较简明扼要。对书中的典故、清代的官制,都注得明白确切,对读者很有帮助。 老残游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清刘鹗撰。刘鹗,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淮安)。小说通过主人公老残的种种经历(主要是刘鹗在山东三年的种种见闻),抒写了作者对国家、社会各方面的深切感受和不平,反映了晚清时代的社会现实,为影响较大的谴责小说之一。书中尤其对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优美风景,作了细致的描绘,认为“济南风景犹在江南之上,”“明湖景致似一幅赵千里画”。他笔下写的济南名胜古迹、街道和商店,有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金线泉、黑虎泉、舜井、投辖井、金泉书院(尚志书院)、鹊华桥、高升店以及在铁公祠看到的“佛山倒影”和在明湖居听白妞(王小玉)黑妞说书,充分说明他对济南的熟悉和热爱。《老残游记》的艺术成就在晚清小说里是比较突出的。特别在语言运用方面更有其独特成就。如写景自然逼真,有鲜明色彩。鲁迅称赞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