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老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12 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抗战期间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创作话剧《残雾》、《归去来兮》、《面子问题》等,还作有一些鼓书词、京剧等。艺术上,蹊径独辟,别具一格,以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和简洁明快的人物语言见长。抗战胜利后,在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应召回国,创作大量话剧,如《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女店员》、《红大院》、《全家福》等。老舍的戏剧作品大都取材于城市下层市民的生活,讲究情节的波澜起伏,善于运用生动活泼的北京口语,京味十足。一部分作品接受英国小说的影响,带有幽默风趣和语言机智俏皮的特点。他力求写得通俗易懂,致力于文艺的民族化、群众化工作,故其作品深受群众欢迎。先后创作话剧、歌剧、曲剧和改编京剧共25本之多,被誉为 “人民艺术家”。有《老舍剧作选》行世。 210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幼年丧父,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当过北京的小学校长和天津南开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教中文,开始小说创作。1930年夏回国在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任教,1934年夏至1936年夏又到青岛山东大学任教,继续进行小说创作。稍后,写就著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抗战爆发后去武汉、重庆主持“文协”工作,创作了一些话剧和小说。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续写完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建国初回国,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创作《茶馆》等话剧和杂文。他反映的北京小市民生活颇有乡土气息。“文革”中因遭迫害而自溺。80年代出版《老舍文集》。 老舍1899—1966Lao She现代小说家、剧作家、通俗文学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899年2月3日出生在一个贫穷的正红旗人家庭。 老舍1899—1966Laoshe出戏剧家、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开始用白话文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进行文学创作,发表了三部以市民生活为题材的长篇讽刺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其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抗日战争爆发后,由济南赴武汉,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从事抗战文学运动。后到重庆,曾率战地慰问团赴西北慰劳抗敌将士。这时期开始写作剧本,主要作品有《残雾》、《国家至上》、《虎啸》、《面子问题》等。1944年开始创作以沦陷了的北平为题材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在重庆的报纸上连载。1946年3月赴美国讲学并从事创作。1949年底回国,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1950年创作了话剧《龙须沟》,通过北京龙须沟的今昔巨变,批判了黑暗的旧社会,歌颂了光明的新中国,演出后反响强烈,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1953年参加赴朝慰问团,写有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1955年后曾三次赴苏联访问。1957年创作了话剧《茶馆》,通过清王朝的覆灭、军阀混战及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三个不同时期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描写了中国社会五十年的变迁和各个阶层人物的面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这个剧创作和演出的成功,被认为是话剧民族化的胜利,是艺术完整性的高峰。老舍还创作有《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西望长安》、《女店员》等多出话剧和《荷珠配》、《十五贯》、《青霞丹雪》等戏曲剧本。老舍的剧作语言朴素凝炼,鲜明生动,妙趣横生,充满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被誉为语言大师。“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1978年6月3日在北京宝山革命公墓为他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 老舍1899—1966Laoshe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又名舍予。满族,北京市人。曾用笔名有絜青、鸿来、舍、非我等,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平民家庭,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幼时的生活经历对他后来的创作有很大影响。他于191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 曾先后在小学、中学任教,由于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用白话文写小说。老舍1924年去英国,在伦敦东方学院教授中国语文, 翌年底, 在伦敦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31—1937年,是他一生创作最蓬勃的时期,在这期间,他创作了 《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等多部长篇小说及短篇集《赶集》、《樱海集》等。其代表作 《骆驼祥子》于1936年问世,这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 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抗日战争时期,老舍全身心地投入了抗日救亡工作,参与发起、筹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创办《抗战文艺》,成为一名文艺界的组织者、社会活动家、抗日和争取民主的战士。为了宣传抗日和鼓舞人民的斗志,他不但写小说,还创作了戏曲、话剧、鼓书、相声等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著名长篇小说《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第一、二部)等,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1946年,老舍受美国国务院之邀,赴美讲学,期满后留美继续从事文学创作。1949年12月,老舍受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回国,曾担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等职务。回国后,创作了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大量优秀文艺作品,并被授与了“作家劳动模范”、“人民艺术家”等光荣称号。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其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和浓郁的中国特色,从形式到内容都作到了雅俗共赏,生动活泼,有声有色,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的使用而受到外国读者的喜爱,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这是他在现代文学史上做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生于1898年,卒于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北京人。老舍出身于贫苦的市民家庭,191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毕业以后曾在北京、天津等地的中、小学任教。1924年,去往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老舍在伦敦的6年时间里,创作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30年,老舍回国后曾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这期间创作了长篇小说《太平湖》与许多短篇小说,收在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中。抗日战争爆发以前,老舍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老舍由济南辗转来到武汉,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在团结文艺界坚持抗战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期间他始终没有放弃创作,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短篇小说集《炼集》、《贫血集》,剧本《残雾》、《国家至上》、《张自忠》、《面子问题》、《大地龙蛇》、《归去来兮》、《虎啸》、《桃李春风》,长诗《剑北篇》等等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问世。1946年,老舍赴美国讲学,在美期间著有《大鼓艺人》等问世。1949年底回国,并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和书记处书记、北京文联主席等职。新中国成立以后,老舍焕发出更大的创作热情,这期间创作出《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西望长安》、《茶馆》、《红大院》、《女店员》、《全家福》等十多个剧本,还有一大批短篇小说、杂感、书评、曲艺等作品,以及长篇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1951年,老舍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老舍一生创作极为勤奋,其作品多取材于自己熟悉的城市平民生活,并从中挖掘出深刻的社会意义。老舍驾驭语言的能力极强,尤其善于运用北京的方言,因此他的作品充满北京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并形成一种独有的诙谐幽默的艺术风格。老舍在“文革”期间深受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不幸逝世。老舍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小说家、戏剧家,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老舍1899~1966中国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长期使用的笔名。
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剧作内容深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性。语言通俗生动、幽默含蓄、醇厚有力。被誉为“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主要剧作有《方珍珠》、《龙须沟》、《女店员》、《茶馆》、《全家福》、《神拳》等。参见“文学”中的“老舍”。 老舍1899—1966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1924年去英国伦敦大学任教,开始文学创作。抗日战争期间,主持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从事抗战文学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火车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其中《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为享有世界声誉的代表作。作品大多取材于“京味”十足的市民生活,具有鲜明的主旨,浓郁的地方色彩,富于幽默讽刺的妙趣,语言洗练传神。参见“艺术”中的“老舍”。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生于北京的一个贫民家庭。家境对他的创作有较大影响。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学习,爱好古典诗词,并用文言练习写诗和散文。“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任北京第十七小学校长、京师学务局北郊劝学所劝学员、天津市南开中学语文教员等职。1924年老舍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他在伦敦的6年间,先后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3部以市民生活为题材的讽刺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1930年老舍回国途中写成了童话《小坡的生日》。老舍回国后,先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后在青岛大学教书。期间写了长篇小说《大明湖》,因稿子毁于战火,后改写成《月牙儿》。1935年与王统照创办《避暑录话》。接着创作了一些短篇,收集在《赶集》、《樱海集》、《哈藻集》等短篇小说集中。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和《老舍幽默诗文集》等也先后问世。这些作品中,《骆驼祥子》是最优秀的一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由济南到武汉,主持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他在周恩来的关怀和帮助下,参加抗战宣传工作。这期间,他不仅写小说,还写杂文、诗歌、话剧、京剧、诗词等。他创造的剧本有《残雾》、《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著)、《虎啸》(与赵清阁、肖亦五合著)、《面子问题》、《桃李喜风》(与赵清阁合著)、《张自忠》、《大地龙蛇》、《谁先到重庆》及《归去来兮》;长篇小说有《火葬》和《四世同堂》(分《惶惑》、《偷生》、《饥荒》3部);短篇集有《火车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和诗集《剑北篇》。1946年3月,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老舍与曹禺一同赴美讲学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应周恩来的邀请于年底回国,参加了北京市曲艺的创作与改组工作。1953年老舍以“五反”运动为背景写了《春华秋实》,同年10月,随中国人民慰问团赴朝与志愿军生活5个月,写成长篇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1955年后,老舍曾三次赴苏访问。老舍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虽然社会活动繁忙,还写有很多作品。话剧有《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西望长安》、《女店员》、《茶馆》、《红大院》、《全家福》、《宝船》、《神拳》、《荷珠配》、《柳树井》、《生日》、歌舞剧《消灭病菌》、《大家评论》、《青蛙骑手》;京剧《春霞丹雪》,还翻译了英国肖伯纳的著名戏剧《苹果车》,改编《十五贯》和《王宝钊》。其中话剧《龙须沟》使他于1951年12月获得了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老舍是最勤奋的作家之一,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 老舍老舍 (1899—1966),中国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 老舍1899—1966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20年代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历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教授,并从事文学创作。抗战期间,在汉口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为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作出了积极贡献。1946年赴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1949年底回国,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历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曾多次访问朝鲜、印度、前苏联、日本等国。著作颇丰,主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龙须沟》、《茶馆》、《春华秋实》等。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文革期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老舍1899—1966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 北京人。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曾任京师学务局劝学员、1924年起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 并从事文学创作。1930年回国,先后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由济南到汉口,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1946年赴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1949年底回国,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 “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曾多次访问朝鲜、苏联、印度、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等国。主要著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戏剧《龙须沟》、《茶馆》、《春华秋实》等。 老舍 老舍即舒庆春,见该条。 老舍1899~1966现当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一贫民家庭。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并开始发表作品。1924年赴英国担任伦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后创作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从特定角度剖析了旧中国的黑暗现实和国民性的弱点,显示出其擅长以轻松流畅的文笔描绘北京地方风物和小市民生活的艺术才能。1929年回国时逗留新加坡,写下同情被压迫民族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1937年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期间,写了大量小说。1936年陆续发表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通过北京老城一个人力车夫奋斗、挣扎和失败、堕落的历程,深刻揭示出下层劳动者的不幸命运及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是30年代现实主义的优秀名著,奠定了作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短篇小说代表作《月牙儿》,以如泣如诉的抒情散文笔调描写了同名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对被损害者倾注了深切的同情。其他还有长篇寓言体小说《猫城记》、长篇小说《离婚》等。抗战时期先后在武汉、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文化运动,成为中华全国抗敌协会实际上的主要负责人。此时写成由《惶惑》、《偷生》、《饥荒》组成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前两部,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和曲艺、话剧等作品。1946年赴美讲学,完成《四世同堂》的创作,这部作品以沦陷后的北平为背景,表现敌伪统治下人民的苦难生活、内心冲突及其逐渐觉醒与抗争的历程。另一部长篇《鼓书艺人》叙述抗战中旧式艺人追求新生活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向往新社会的激情。新中国成立后深受鼓舞,于1949毅然回国,在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协及全国文联、作协等文学艺术团体任多种要职。他自觉地将文学艺术服务于人民的革命事业,公务之余创作《龙须沟》、《茶馆》等20多部剧本,是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老舍小说家、剧作家。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任小学校长、中学国文教员。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汉语讲师。1926年发表小说《老张的哲学》而跻身文坛。1929年结束5年旅居伦敦的生活,于1930年回国。先后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抗战期间,在武汉、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7年。进入30年代至抗战爆发,老舍共写了6部长篇小说和多部中、短篇小说。最有代表性的是完成于1936年的《骆驼祥子》。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筹建和领导工作。1944年开始百万字长篇巨著《四世同堂》的写作。1946年和曹禺一起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于1949年12月应召回国。1949年后,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历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太平湖自沉。一生写了1000多部(篇)作品,约700万~800万字,包括几十首诗歌和几十万字的散文、杂文等。其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和民族特色。一生写了30多部剧作。话剧作品有:《残务》(1939),《国家至上》(合作,1940),《张自忠》、《面子问题》(1941),《大地龙蛇》、《归去来兮》(1942),《谁先到了重庆》(1943),《方珍珠》(1950),《龙须沟》(1951),《春华秋实》(1953),《青年突击队》(1955),《西望长安》(1956),《茶馆》(1957),《红大院》(1958),《女店员》、《全家福》(1959),《宝船》、《神拳》、《荷珠配》(1961)等。此外,有戏曲、歌剧、译作14部。著有大量小说、诗歌、曲艺等多种形式的作品。著名的小说还有:《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