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耆那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耆那教产生和流传于南亚次大陆的一种宗教。耆那(Jaina),意为“胜利者”,是创教者筏驮摩那的称号。汉译佛典中称“尼乾外道”、“无系外道”、“裸形外道”、“无惭外道”、“宿作因论”等。前6世纪至前5世纪与佛教同时兴起,为反婆罗门教思潮之一。奉《十二安迦》为经典。主张业报轮回、灵魂解脱和非暴力。反对祭祀,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淫、无所得),实行苦行主义。1世纪左右,分裂为天衣派(裸体派)和白衣派,其后又继续分裂。17至18世纪,教内出现几次改革,吸取人道主义、博爱等观点,反对繁琐仪式和愚昧现象。在目前印度各宗教中,该教人数不多,但在社会生活中影响较大。 耆那教印度传统宗教之一。产生和流传于南亚次大陆。“耆那”是创教者筏驮摩那的称号,意思是“胜利者”或“完成修行的人”。在汉译佛典中称之为尼乾外道、无系外道、无惭外道或宿作因论等。该教自称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约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与佛教同时兴起,传说有24祖,奉《十二支》为经典。第24祖筏驮摩那与释迦牟尼是同时代人,实为正式创教者,被耆那教徒称为“大雄”。耆那教提倡七谛说,即命、非命、漏人、系缚、制御、寂静和解脱,认为宇宙万物由灵魂 (命) 和非灵魂 (非命) 组成,灵魂包括能动 (人、动物、植物) 和不动 (存在于地、水、风、火四大元素中); 在判别理论上提出“或然论”的七支论法; 耆那教是印度最早提出原子论学说的派别之一,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无始无终的、无限的、永恒的,原子的复合体则可有各种形式,以两个相结合到无限个原子相结合。耆那教是沙门思潮之一,反对吠陀权威和祭祀,相信业报轮回、灵魂解脱,主张非暴力和苦行主义,守五戒,修三宝 (三条解脱的道路)。公元1世纪时,因教徒对教祖遗训解释不同,遂分成天衣派和白衣派,他们的分歧主要在礼仪教轨,不在于教义和学说。4至15世纪,耆那教流行于南亚次大陆,13世纪以后,因伊斯兰教传入印度,耆那教渐衰,但在群众中仍有相当影响。17世纪以后,该教中出现了改革运动,改革派以人道主义,博爱精神和西方哲学、心理学来解释耆那教古老的概念,对该教的延续起了维系作用。耆那教徒在印度现有300万—700万人,占人口的0.5—1%,有几十个耆那教组织。在上世纪,耆那教还传入斯里兰卡、阿富汗、阿拉伯、波斯、埃塞俄比亚等地,在美国亦有耆那教兄弟会,解放前,我国天津也建立过耆那教寺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