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65 耖耖是水田耕具。稻田在耕耙之后,用耖才能使田泥更加松软细平。“耖”在晋代已经出现,仅在华南部分地区使用,乃至唐宋以后,才普遍应用于南方水田的整地,形成“耕耙耖”三位一体的水田耕作体系。王祯《农书》中说:“耖,疏通田泥器也”,“耕而后用此,泥壤始熟”。可见,耖这种水田耕具在熟化水田土壤方面有重要作用。 耖harrow-like tool for leveling paddy soil水田整地农具,用于耙后耖平地面、耖细泥土、拌匀肥料等。 最早提到耖的是南宋楼的《耕织图》耖图及诗:“巡行遍畦畛,扶耖均泥滓。”说明宋代已普遍使用。王祯《农书·耒耜门》有较详细记载:“耖,疏通田泥器也。高可三尺许,广可四尺,上有横柄,下有列齿。其齿比耙齿倍长且密。人以两手按之,前用畜力挽行,一耖用一人一牛。有作‘连耖’二人二牛,特用于大田,见功又速。耕耙而后用此,泥壤始熟矣。”从王祯的描述和所附插图看,与广东连县晋墓陶水田犁耙模型的耙颇类似,可能就是在晋代岭南地区的耙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只是将耙齿加长加密而成为耖,由此看来,耖起源于晋,大约在唐代即已形成,至宋已成熟。到了明清,更为普及。一些农书及耕织图中都绘有耖田的场面,甚至连《台湾风俗图》中也有耖田的形象,反映高山族地区也在用耖。 耖paddy field smoother水田整地农具。耕耙后用于碎泥平土。中国晋代已有耖的使用。王祯《农书·农器图谱》说:“耖,疏通田泥器也。高可三尺许,广可四尺,上有横柄,下有列齿。其齿比耙齿倍长且密。人以两手按之,前用畜力挽行,一耖用一人一牛。”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