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胎盘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胎盘taipan

子宫内胎儿与母体交换物质的器官。由子体的绒毛膜和母体的子宫底蜕膜共同组成。人的胎盘一般从妊娠第6~7周开始形成。当绒毛伸入蜕膜内时,能分泌蛋白酶,破坏蜕膜组织。血管破裂出血,使绒毛周围的间隙充满母体子宫动脉来的血液,绒毛浸浴在母体血液中。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通过绒毛上皮和毛细血管壁,胎儿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全部绒毛与母体接触面积可达7~14平方米。胎盘呈扁圆形,一面光滑,有脐带和胎儿连接,另一面粗糙,与母体的子宫内膜相连接。胎盘是胎儿呼吸、营养和排泄的重要器官。胎盘还能分泌雌性激素、孕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以维持子宫蜕膜的发育和乳腺的生长。母体中的抗体也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

胎盘placenta

有胎盘哺乳类胚胎的尿囊绒毛膜或卵黄囊绒毛膜与母体子宫粘膜相接触(融合)而构成的临时性器官。分为胎儿胎盘和母体胎盘两部分,富有血管,尿囊绒毛膜胎盘通过脐带与胎儿连系,内有脐动脉和脐静脉,使胎儿和母体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和物质交换。因此,胎盘功能的正常维持有利胎儿的发育。胎儿娩出后,胎盘脱落并排出母体外。
哺乳动物的胎盘主要指尿囊绒毛膜胎盘。根据绒毛在绒毛膜上的分布情况及母体胎盘与胎儿胎盘连系的特点,胎盘分为4类。
弥散型胎盘 如猪、马的胎盘。其绒毛在绒毛膜上呈弥漫分布,镶嵌在对应的子宫粘膜凹陷处,母体胎盘与胎儿胎盘的连系不甚紧密,构成上皮-绒毛膜胎盘(图1),母、子之间进行物质交换需经6层屏障。


图 1 弥散型胎盘(上皮绒毛膜胎盘)


电镜下可见子宫粘膜上皮细胞和胎儿滋养层细胞的表面的微绒毛交错相嵌,微绒毛之间有子宫乳作为胎儿的营养来源之一。马妊娠75~110天的尿囊绒毛膜,有许多小球状的微子叶突入到子宫粘膜的结缔组织中,其结构类似反刍类的子叶型胎盘,为胎儿提供母体的血液营养。在猪、马还有许多绒毛晕,分布于与子宫腺开口相对应的尿囊绒毛膜上,为直径约1mm左右的圆形或卵圆形结构,中央凹陷,周边有皱襞状小突起,有吸收子宫乳的作用。
子叶型胎盘 为反刍动物所有。其绒毛在绒毛膜上集聚成群,称子叶(绒毛叶),与子宫阜相嵌合,两者相结合构成胎盘块。子叶由多级分支状的绒毛群构成,其滋养层上皮有两种细胞: 一种是单核细胞,游离面有微绒毛,有吸收功能; 另一种是双(多)核巨细胞,缺乏微绒毛,有分泌功能。子宫阜隐窝上皮也有单核细胞和多核巨细胞,但后者较少,细胞顶端均有微绒毛。牛的胎盘块约有80~120个,排列3~4行呈凸起状的椭圆形,其子宫阜突出,子叶包在阜外。绵羊和山羊约有100~120个,与牛的类似,但有一个凹面,阜包在子叶外; 驯鹿约有10~12个,糜鹿的只有3~5个。胎盘块内嵌于绒毛间的子宫粘膜上皮,有些被破坏,而成为结缔绒毛膜胎盘,未被破坏的部分仍为上皮绒毛膜胎盘。母、子之间的连系较弥散型胎盘密切,其间的物质交换,经5或6层屏障(图2)。


图 2 子叶型胎盘〔上皮(结缔)绒毛膜胎盘〕


环带状胎盘 如狗、猫、狐等食肉类的胎盘。其绒毛呈环带状集中分布于绒毛膜中部,该部绒毛膜上皮将子宫粘膜上皮破坏吸收,绒毛直接与子宫固有层血管相接触,构成内皮绒毛膜胎盘。母子之间的连系比子叶型胎盘更为密切,其间进行的物质交换仅有4层屏障。
盘状胎盘 见于灵长类、鼠、兔等动物的胎盘。其绒毛膜上虽均匀地形成绒毛,但仅在子宫壁的一圆形区形成盘状胎盘,其余部分的绒毛逐渐退化消失。胎盘绒毛膜上皮将子宫粘膜上皮、结缔组织和血管壁破坏,因而绒毛直接浸于母体血窦中。母、子之间进行的物质交换只有3层屏障。营养物质和氧气由母血进入胎血,或被绒毛膜上皮直接吸收; 胎儿产生的废物和CO2则由胎血进入母血。交换的机理随不同物质而异,如游离脂肪酸、电解质、水和气体在胎盘屏障中能迅速扩散; 氨基酸、糖、大多数水溶性维生素和Fe、Cu、Ca、P等则通过主动运输系统; 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胰岛素等是缓慢扩散,量很少; 非结合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则极易通过。此外,胎盘还能合成多种激素,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绵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OCG)、胎盘促乳素、胎盘催产素、孕酮和雌激素等。

胎盘

是胎儿与母体之间物质交换的器官。人类的胎盘由羊膜、叶状绒毛膜及底蜕膜(子宫内膜的一部分)所组成。呈扁盘状。一面光滑,附有脐带,叫子面;另一面粗糙,分成若干小叶,充满母体的血液,叫母面。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胎儿发育时期的营养,呼吸和排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胎儿不受病源体侵袭,并有一定的分泌功能,促进子宫和乳腺的生长。


胎盘

哺乳动物真兽类胎儿与母体物质交换的器官。人类胎盘由胎儿的丛密绒毛膜与子宫的基蜕膜共同组成,呈扁圆形。一面光滑,附有脐带与胎儿相连接;另一面粗糙,与母体的子宫内膜相连接。其内有许多绒毛,绒毛之间充满母体的血液。通过绒毛的渗透作用,以提供胎儿发育的营养、维持呼吸和排泄过程。胎盘还分泌多种激素,主要作用于母体,使其生理功能适应于妊娠。哺乳动物除单孔类和有袋类外,胚胎发育时都具真正的胎盘,故称有胎盘类。


胎盘

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由底蜕膜、叶状绒毛膜及羊膜共同构成,呈扁圆形盘状结构,与子宫壁紧贴的一面称母体面,和胎儿相连接的一面称胎儿面,通过绒毛的渗透与扩散进行物质交换,维持胎儿的呼吸、营养和排泄作用。它还分泌多种激素,可促进乳房和子宫的生长的发育。参见“生物”中的“胎盘”。

胎盘placenta

胎生动物的胎儿与母体进行营养交换的器官。由母体胎盘和胎儿胎盘共同组成。前者为子宫粘膜,后者即尿囊绒毛膜或绒毛膜。胎儿和母体的血管各自分布到自己的胎盘上面,虽不直接相通,但可彼此发生物质交换,以保证胎儿发育的需要。根据母体胎盘和胎儿胎盘结合的深度,可分为:上皮绒毛膜胎盘(马、猪);上皮结缔绒毛膜胎盘(牛、羊);内皮绒毛膜胎盘(狗、猫);血液绒毛膜胎盘(灵长类);血液内皮胎盘(兔)等。按胎盘形态可分:弥散型(马、猪);子叶型(牛、羊);带状型(狗、猫);盘状型(灵长类、啮齿类)。依胎儿胎盘的组成,可分为:卵黄囊绒毛膜胎盘(袋猫);原始尿囊绒毛膜胎盘(袋狸);尿囊绒毛膜胎盘(高等哺乳类)。

猪胚胎膜形成

a.体节开始形成期 b.约15体节期 c. 约25体节期 d.猪胚长30 mm

1.胚体 2.神经板 3.脊索 4.心脏 5.羊膜头褶 6.羊膜尾褶 7.前肠 8.后肠 9.卵黄囊 10.尿囊 11.绒毛膜 12.胚外体腔 13.尿囊绒膜 14.羊膜 15.羊膜腔 16.脐带 17.胚外外胚层(滋养层) 18.胚外体壁中胚层 19.胚外脏中胚层 20.胚外内胚层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