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胞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胞族原始社会中由氏族分化出的一种社会组织。胞族的形成与族外婚制密切相关。最初的胞族是由氏族分化而成,分化出的氏族在同一半边成员内部禁止通婚,这些有血缘关系的单系继承的集团组成的氏族群是最初的胞族。后来随着氏族的发展,在血缘较远或不同血缘的氏族之间也互相进行调整、合并,从而形成胞族。在其内部遵循共同的礼仪和亲属惯例,且允许通婚。 胞族原始社会中介于民族与部落之间的社会组织,由两个以上血缘相近的氏族结合而成。美国学者摩尔根最先使用moniety一同(英语的原意一半、二分之一)指称一个部落的两个基本分支中的一个分支。该词相当于希腊文中的phration,意为兄弟关系。胞族形成的原因在于,随着原始文明的萌生,开始次弟排除血族通婚,实行氏族外婚制。再加上人口增殖,为便于组织集体生产和生活,每个氏族分裂为若干部分,以母亲氏族为主体包括由此派生的女儿氏族就构成胞族。最初通婚只限于不同胞族之间,后来由于胞族派生出许多氏族,又有不同的氏族合并,胞族内的氏族之间也可以联姻,氏族仍实行外婚制。与氏族一样,胞族不仅有母系制的,也有父系制的。美洲印弟安人塞内尔——易洛魁部落中,有较为典型的胞族组织,他们的部落包括两个胞族:熊胞族和鹿胞族。前者包括熊、狼、海狸、龟四个氏族,后者包括鹿、鹬、苍鹭、鹞四个氏族。胞族的职能包括: 胞族又称“大氏族”。原始社会中氏族与部落的中间环节。由属于同一部落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族,为某种共同目的结合而成。此等氏族被视为有兄弟关系,故名。 胞族是血缘关系最为亲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氏族组成的政治经济团体,在政治上联合成一体,在经济上互通有无,在宗教信仰上,崇拜和祭祀共同的神灵和祖先。胞族之间因血缘关系较近,在父系氏族社会阶段是不能互相通婚的。 胞族源于希腊文phratry或phra-tria,意为“兄弟关系”。介于民族共同体发展中氏族和部落两种历史类型之间的一种社会组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血缘联系的氏族组成, 或由一个氏族分裂而成。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同一胞族的氏族互为兄弟氏族, 不同胞族的氏族互为从兄弟氏族。各胞族相互平等。胞族内宗教、社会和军事方面的职能均由胞族长或祭司组织实施。行族外婚, 操同一方言。随着母系氏族制度的解体, 胞族消失, 并被部落所替代。但残迹仍长期留存于阶级社会之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