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胡旋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胡旋舞

唐代舞蹈。属健舞类。来自西域。开元、天宝年间,康国、米国、史国等献胡旋女子,于是胡旋传入中国。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俳优》:“舞有骨鹿舞、胡旋舞,俱于一小圆球(一作毯)子上舞,纵横腾踏,两足终不离于球(一作毯)子上,其妙如此也。” 《新唐书·礼乐志》还说,表演时“旋转如风”。白居易《胡旋女》一诗中,形象地描述了胡旋舞的表演情形:“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067 胡旋舞

唐代著名舞蹈。产生于康国,即今之撒马尔罕。舞蹈以快速旋转为其主要特点。诗人白居易的《胡旋女》这样写道:“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可见舞蹈之情态。“胡旋女,出康居”,说明舞蹈之出处。“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说明宫廷已流传。这种舞蹈的遗留可在新疆维族和东北地区朝鲜族舞蹈中看到。

胡旋舞

我国唐代西北少数民族舞蹈。它充分显示着力与美的有机结合,是古代舞蹈中最具西域风格的舞蹈之一。胡旋舞出自康国(唐代属安西大都护府管辖),以各种旋转动作为主,舞起来急如旋风。舞者在弦歌伴奏之下,举起双袖,左旋右转,舞起来像奔驰的车轮,猛烈的旋风,飘摇的回雪。白居易《新乐府·胡旋女》诗中称:“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转旋风迟。”又说:“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诗中所说的太真即杨贵妃,禄山,即安禄山。可见,能跳这种无与伦比的快速旋转舞的不仅有女子,也有男子。

胡旋舞

唐代宫廷乐舞。原为中亚民间舞蹈。白居易诗《胡旋女》有 “胡旋女,出康居” 句,康居即康国,位于今乌兹别克共和国的撒马尔罕一带。南北朝时期康国乐传入我国中原地区。该舞以快速、轻盈的旋转动作为主,加之舞者柔软贴身的舞衣,飘动的佩带、纱巾、华丽闪亮的饰物,使舞者格外美丽动人。该舞在唐天宝年间达到鼎盛,以致朝廷上下 “臣妾人人学圜转”,“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旋得明王不觉迷,妖胡奄到长生殿”。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元稹在其诗句中责怪胡旋舞 “惑君、误国” 造成了 “安史之乱”和唐王朝的衰落,他们发出 “有国有家当共遣” 的强烈呼吁。诗人的看法未免有失偏颇,但从另一面却证明,该舞确曾风靡一时,让人对它的喜爱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表演胡旋舞的人,有来自西域的 “胡旋女”,她们是作为 “礼品” 进贡给唐王朝的专业歌舞伎人: 还有唐明皇的宠妃杨玉环、节度使安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武则天的侄孙,安乐公主的丈夫贵戚武延秀,“冒突厥歌,作胡旋舞”。皇室贵族自演自娱,无论男女都能跳舞,甚至地处东北的高句丽乐舞中也吸收了该舞的演技。由此可见该舞在当时流传范围之广,影响之大。

胡旋舞

西域舞蹈之一。出自康国(今苏联中亚撒马尔罕一带)。唐玄宗开元、天宝(713—755)年间传入长安。女子独舞。女艺人称胡旋女。舞时在一小圆毯上,急转如风,因以得名。据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俳优)》记载:“舞有骨鹿舞、胡旋舞,俱于一小圆毯上舞;纵横腾踏,两足终不离于毯之上,其妙如此也。” 白居易《新乐府·胡旋女》:“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舞,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胡旋舞

中亚康国舞蹈。舞者在一小圆毯子上纵横腾踏,双足不离毯子,旋转如风。唐开元、天宝时,康、末、史、俱、密等国多次进献胡旋舞女于朝廷,由是传往沿黄地区。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5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