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脱肛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脱肛中医病名。又名截肠。是指直肠或直肠粘膜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病症。多由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或湿热下注大肠所致。常见于体虚的老人和小儿。轻者肛门脱垂能自行还缩,重者需用手托方可回纳,并由咳嗽、劳累、行走、用力等所诱发。治疗应以补中益气升陷为主。常用方剂补中益气汤。也可外用中药煎汤熏洗。 脱肛tuogang指肛管、直肠外翻,脱垂于肛门外,多见于1~3岁小儿。小儿支持直肠的组织软弱及长时期腹内压增加是发生脱肛的主要因素。营养不良小儿、经常便秘、腹泻、咳嗽等均可促成脱肛。初期,排便后肛门脱出部分尚能自动缩回,反复发作则须用手托回,常有少量粘液流出,应尽早诊治。进一步发展,当哭闹、咳嗽等,稍用力即脱出,且很久不能复位,脱出的肠管水肿、充血,溃疡、出血以至嵌顿、坏死,需进行手术治疗。为防止脱肛的发生,要从小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提供合理营养,增强体质。 脱肛病名。指肛管或直肠脱出肛门外。好发于老人和小儿。多因久泻久痢,长期便秘,经常咳嗽,及妇女产育过多,以致气血亏虚,中气下陷,不能收摄,或湿热下注大肠而致。早期便时脱出,便后自行回纳,严重者咳漱、行走或下蹲亦可脱出,需用手推回,伴下腹坠痛,腰酸等症。内治宜补气升提,或清利湿热;外治宜收敛固涩,可采用熏洗、外敷、注射及针灸疗法。 脱肛prolapse of rectum又称直肠脱出,直肠脱。病畜直肠脱出于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多因气血亏损,肛门收缩无力,或因其他原因努责过度,使肛门翻出。病初直肠脱出肛门之外,颜色赤红,继则脱出部分发硬,颜色紫黑,直肠黏膜逐渐水肿和坏死。排粪困难,食欲不振。严重者因肠破裂而死。以手术整复为主,若属气血双亏而脱者,则在整复后再灌服补中益气汤,配合电针百会、交巢等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