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舌诊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舌诊中医诊法之一。即通过观察患者舌质、舌苔的变化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部脏腑通过经络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与舌有关联。因此脏腑的病变也可以通过观察舌象予以诊断。舌诊分为诊舌质和诊舌苔两大内容。舌质主要是观察整个舌体的神色、形态。舌苔主要是观察苔的色泽与形态。整个舌面又被划分为舌根、舌中、舌尖、舌边四部分,分别与有关脏腑相配。其中舌根候肾,舌中候脾胃,舌尖候心肺,舌边候肝胆。例如舌中苔厚腻,表明脾胃有湿浊:舌尖红,表明心经有热。舌诊对客观判断正气盛衰、分辨病邪的性质及深浅有着重要作用。 舌诊望诊内容之一。舌为心之苗窍,脾之外候;舌苔受胃气熏蒸;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因此脏腑病变可以反映于舌。一般认为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左边属肝,右边属胆,舌中心属脾胃,舌根属肾。舌诊包括望舌质和舌苔两部分。《辨舌指南》谓:“辨舌质,可决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诊察时须两者结合,再与其他症状参照,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舌诊望诊之一,分望舌质与望舌苔两部分。壮医认为舌质表示病本,舌苔表示病标。正常的舌象为淡红色、薄白苔。壮医将舌诊总结为:舌僵为中风、舌软鲜为气盛,舌软黯为气虚,舌瘦而淡为血虚,舌瘦且黯为血瘀,舌伸不收为阳脱,舌缩不动为阴脱,舌鲜新病,苔厚为宿病,黄苔为热,白苔为寒,白腻湿为包寒,黄腻湿为裹热,黄燥为热炽,紫则为风盛,绛深蕴毒,蓝涩为危象,黑燥为津枯,白燥为气耗,失色为血枯。以及舌下血管粗胀青黑如蚂蝗者为蚂蝗痧等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