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良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良知Liangzhi明王守仁关于道德本质内容的命题。语出 《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指天赋的道德意识和认识本能。( 《朱子语类》卷十三)王守仁从主观唯心主义立场进一步阐述思想,他以“心本论”为基础,把“良知”与“天理”统一起来,纳入其“致良知”说。提出 “良知即是天理”。认为 “良知者, 心之本体”。“心之本体即是良知”( 《传习录中》)。他说: “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是 “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同上),其主要内容为仁义礼智信。人们按良知行事,也就顺应天理。“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物,则事物皆得其理矣。”( 《传习录中》)很显然,王守仁的这一命题,既是建立以 “心本体”为基础,以 “致良知”为核心的道德修养理论的需要,也是为了论证封建道德的合理性, 把封建道德说成是亘古亘今永恒不变地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 良知孟子伦理学概念。指人先天具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认识本能。参见“良能”和“哲学”中的“良知良能”。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